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时政要闻
从“保水渔业”创新向“引水渔业”赛道拓展 我县开启“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十亿级淡水鱼产业
发布时间:2025-10-13 09:30:34

  本报记者、通讯员综合报道

  不再是从千岛湖里一网一网地起鱼,而是直接将车间圆形养殖池中的鱼装车,鲜活地运送到目的地。10月10日,千岛湖金源渔业“智慧渔仓”送出了第一车活鱼,在千岛湖渔排上养鱼多年的生产负责人徐明喜,工作也从“湖上”转到“岸上”,从“看天看水”变为“看屏看数据”。

  位于威坪镇汪川村口的千岛湖金源渔业“智慧渔仓”项目,是淳安首个智慧化的“陆基养鱼”项目,也是打造“中国淡水渔业基地”的示范工程。该项目的投产,还标志着我县在充分利用优质水资源打造十亿级淡水鱼产业,实现从“保水渔业”创新向“引水渔业”赛道拓展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意味着千岛湖渔业在探索“上岸、转型、提质”的绿色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走进数字渔仓厂房,一个个“巨型圆桶”在厂房内依次排开,这是项目核心的陆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设备。“陆基圆桶养鱼,把鱼儿‘搬’到岸上,优势很明显。”项目工程师介绍,该模式不仅设施占地少、水资源利用率高,还能摆脱季节对养殖周期的限制,且养殖水质全程可控。

  据介绍,金源渔业的“智慧渔仓”安装了一套基于鱼类应激行为学的AI预警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视觉识别和高精度传感技术,全天候监测鱼类的游动、摄食等行为,对异常状态进行智能诊断,提前预警潜在风险,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养殖管理变革。

  “就像给鱼池装上了一双‘眼睛’,鱼舒不舒服,系统比人更早知道。”技术人员如此形容。同时,通过中央智慧控制平台,技术人员可对养殖池的水温、溶氧、pH值等关键参数进行精准调控,投喂、消杀等环节基本实现无人化操作。“这座渔仓的单批次产量高达75万斤,但仅需少量技术人员值守。”公司总经理傅永达表示,数字化管控不仅提升效率,更能全程把控养殖过程,确保每一条鱼都达到高品质标准,“我们的宗旨就是让老百姓吃到安全、鲜美、高品质的千岛湖水产品。”

  与传统网箱养殖不同,“智慧渔仓”还构建了完整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养殖水体经过“原水处理-循环净化-尾水处理”的全流程净化。更重要的是,“智慧渔仓”通过将养殖活动与自然水体物理隔离,从源头上规避了传统网箱养殖可能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智慧渔仓”项目的顺利投产,离不开属地乡镇全方位、全流程的关注与支持。项目自今年2月21日动工,至达成试生产条件,建设周期不足8个月,展现了项目推进的“威坪速度”。威坪镇特色产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项目通过政企紧密协作,采用全程“一对一”服务机制,有效解决了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确保了工程高效推进。

  “目前,我县在建和正在规划的陆基养鱼项目有7个,总面积1500亩左右。这些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产量会比现在增加1万吨。”县农业农村局渔业产业发展中队负责人沈鹏说,我县已将渔业“上岸”列入渔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计划,这座“智慧渔仓”作为先行试点项目,其技术路径和运营模式将为后续推进“引水渔业”积累重要经验。

  此外,千岛湖金源渔业的“智慧渔仓”还将推出帮助村集体增收的共富模式,专门腾出一个车间,通过租赁的形式将养殖池租给村集体,由企业提供“包技术、包苗种、包销售”的全流程服务,产生的效益归村集体所有,预计仅此一项可为村集体带来近500万元的年经营性收入。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义永华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