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记者 方汇泽 张渊凯
通讯员 徐雅
青蛙为水稻除虫,水稻给青蛙遮阴,一亩田既产优质生态大米,又出鲜活稻蛙——在浪川乡,这种“稻蛙共生”的绿色循环模式,让昔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田,蜕变为如今“一田双收”的共富沃土。
日前,走进浪川乡鲍家村稻蛙共富基地,秋风掠过田野,卷起层层金黄稻浪,细碎的蛙鸣伴着镰刀割稻的“沙沙”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丰收图景。田间,村民们手持镰刀弯腰前行,脱谷机“突突”运转,稻捆被逐一送至进料口,转眼间,饱满的谷粒顺着出料口倾泻而下,堆起小小的谷丘。随后,村民们排成弧形,手持工具在稻田里驱赶稻蛙,开启“巨网捕蛙”作业。“一,二,三!”随着号子声,巨网缓缓收拢,无数只黑斑蛙在网中蹦跃,场面热闹非凡。
“今年鲍家村的稻蛙基地,可是实打实的大丰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鲍芳佳手捧莹润饱满的米粒,语气里满是自豪,“稻谷收了2万多斤,稻蛙收了5万斤。其中稻蛙比去年增产30%,为村集体带来50余万元收入。而且稻蛙米的优势在于‘无农药、少化肥’,在市场上能卖到5至10元一斤,比普通大米贵出一倍多,根本不愁销路。”
这片生机盎然的稻蛙基地,起步于2022年。从最初仅50亩的规模,如今已扩展至80亩。基地不仅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更给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日常有固定村民负责基地管理,农忙时节,季节性务工人员可达20余人。村民往返基地不过十几分钟路程。
“种稻、喂蛙、除草,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家里的活儿也不耽误!”村民余桂香坐在田埂边分拣稻蛙,脸上满是笑意。在她看来,这份工作让“老年人也有了用武之地”,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兼顾生计与家庭,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
稻蛙基地的丰收,不仅有优质产出,更有稳定销路。生态米通过三条“特色路径”走向市场:以优惠价格供应给本村农户,让乡亲们优先享受生态红利;依托浪川乡驻杭流动党委、商会与乡贤搭建的“桥梁”,让生态米直接端上杭州的城市餐桌;把优质米深加工成传统米糕,让普通稻谷摇身变为地方特色食品,附加值翻了数倍。
稻蛙的销售同样有保障。村民们将捕起的蛙群装车,送往杭州千岛湖稻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千岛湖山区的优质水源、较大的昼夜温差,让这里的青蛙生长周期更长,肉质紧实,很受市场欢迎。”公司总经理徐铁军翻着收购账本介绍,今年已在浪川乡收购稻蛙15万斤,发放蛙款170余万元,“我们实行保底收购政策,不管市场行情如何,都按约定价格收购,就是要让各村基地‘安心种、放心养’。”
“经过初步测算,今年浪川乡共收获水稻48万斤、稻蛙78万斤,预计产值达2000万元,可带动农户增收超300万元。”浪川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浪川乡将在稻蛙共生的基础上,推动在田埂上种植芝麻,实现“一田双收”向“一田三收”升级,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缩小“三大差距”,探索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新路径。
从“靠天吃饭”到“生态生金”,浪川乡的稻蛙共生实践,正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依托“政府+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延伸“产业链”、融合“业态链”、延长“共富链”,“稻蛙共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里得到充分释放。
夕阳西下,余晖为田野镀上一层暖金。村民们扛着镰刀、提着装满稻蛙的笼子踏上归途。这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图景,正是浪川乡以绿色生态破解共富密码的生动注脚。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徐翠云
最新播报
更多>>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