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记者 王筱倩
千岛湖畔,文脉绵长。在山城大地,一群带着专业与热忱的文化特派员,正把千岛湖水的灵动与乡村文化的厚重拧成一股绳,让沉睡的乡土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
2024年,我县响应省市号召,选派24名文化特派员奔赴23个乡镇——既有深耕文化领域多年的退二线老领导,也有敢闯敢试的00后青年;既有省市级“大咖”,也有本土“行家”。他们像撒向乡野的种子,在田埂间、古巷里、文化礼堂中扎根生长。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这些文化特派员究竟给乡村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千岛湖畔又多了哪些文化新故事?
深耕肌理
文化基因在乡野间苏醒
“严家村的‘渔’,是藏在骨子里的宝贝!”站在界首乡严家村新建的渔文化展示馆里,县级文化特派员邵红卫指着墙上的老渔网,眼里满是笑意。去年刚到村里时,他顶着烈日走遍了严家村的每一条小巷,和渔民唠家常、翻村志、看老渔船,终于摸清了村里的“文化家底”。
五个月后,原本闲置的旧仓库变成了充满渔味的展示馆:玻璃柜里陈列着渔民当年用过的渔篓、钓竿,墙上挂着色彩鲜活的鱼拓作品,角落还设了体验区,游客能亲手尝试“拓鱼”。开馆至今,这里已经接待市民游客2000多人次,不少村民路过时,也会忍不住进去看看,“没想到咱们祖辈的营生,现在成了这么洋气的文化展!”
和邵红卫一样,每个文化特派员到村的第一件事,都是“摸家底”。瑶山乡何家村的县派文化特派员周高峰,第一次看到省级非遗“瑶山秋千”时,就被那腾空而起的木架震撼了——可这么精彩的技艺,知道的人却不多。他认真观看了秋千表演,又和老匠人聊到深夜,终于有了主意:“把大秋千做成小文创,让更多人能‘带’着非遗走!”三个月后,榫卯结构的“瑶山秋千”拼搭玩具问世,木质纹理里藏着老手艺的温度,一推出就成了千岛湖文创店里的“网红”。
在姜家镇章村村的文化礼堂里,市级文化特派员程海波正和村民一起整理《章纹未央》影像书籍的手稿。作为忠孝文化发源地,章村的故事曾被藏在老人们的讲述里。为此,程海波邀请摄影家驻村采风,用镜头记录古村的忠孝印记,制作的这本影像书籍成为村民向游客介绍家乡的“活名片”,翻开书页,老祠堂、家训墙的影像里,满是家乡的文化底气。
这些文化特派员就像乡村文化的“挖掘机”,把藏在老墙里的故事、握在老匠人手里的技艺、飘在村民嘴边的歌谣,一点点挖出来、整理好、亮出来。现如今,走在千岛湖畔的乡村,既能看到展示畲族刺绣的“山哈馆”,也能遇见陈列古农具的“农耕展”,曾经“养在深闺”的文化,逐渐又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
破圈出彩
文化活力在碰撞中迸发
“咱们淳安的文化特派员工作上央视啦!”去年年初,淳安文化特派员微信群里格外热闹——央视多档新闻栏目接连报道淳安文化特派员的故事,《文化的力量》专题片更是用镜头记录大家在田间地头挖掘文化、在文化礼堂辅导村民的身影。群里的文化特派员们纷纷转发报道,兴奋地讨论:“咱们做的这些事,能被全国观众看到,太有意义了!”
文化特派员们的“底气”,来自我县扎实的制度保障。县委县政府不仅建了“资金支持池”,把文化礼堂、艺术乡建等资金统筹起来,给每个村每年10万元文化项目经费,还创新开展“片组交流制”——把24名特派员分成5个片区,大下姜片区的特派员会带着“栀子花开”项目经验,去淳北片区分享;千岛湖中心片区的特派员,会帮威坪片区的村庄策划文旅活动。
省级文化特派员冯宇光更是把“高端资源”引进了乡村。每年秋天,他都会组织浙江音乐学院的百余名师生来淳,在湖岸搭起舞台,举办金秋交响音乐会。当小提琴的旋律伴着湖水的涟漪飘向远方时,村民们带着孩子坐在草坪上,听得格外入神——谁能想到,在自家门口,也能听到这么棒的交响乐。
这样的文化碰撞,在千岛湖畔处处可见。千岛湖镇富泽村的畲族文化广场上,市级文化特派员谷静正带着“山哈舞蹈队”排练《凤翎畲韵》,队员们穿着畲族彩衣,跟着节拍摆动裙摆。这支由村民组成的舞蹈队,曾连基本动作都不熟练,谷静手把手指导动作、编排队形,如今她们不仅在省“村舞”大赛拿了奖,还成了“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的“明星队伍”,每次表演都能引来满场掌声。
穿针引线
文化项目结出共富果
“栀子花不仅能看,还能变成‘钱袋子’!”在下姜村的栀子花文创工坊里,省级文化特派员胡逢阳拿着一瓶栀子花精油,给村民们算账:“一朵花能做香皂,一筐花能提炼精油,咱们的‘栀子花开’项目,今年已经卖了不少钱!”
项目落地前,胡逢阳和村民一起摘栀子、查资料,还请来了高校的专家教大家做手工皂、调香薰。现如今,村民们在工坊里围着桌子灌精油,忙得不亦乐乎。不仅如此,她们还把栀子花田变成了“打卡点”,夏天花开时,游客来拍照、摘花、做文创,村里的农家乐、民宿生意也跟着火了起来。
在淳安各乡镇,这样“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项目还有很多。梓桐镇杜井村的“福街”上,市级特派员王爰画正帮农民画家整理画作。作为“书画小镇”,杜井村曾面临作品销路窄的问题,王爰画牵线杭州国画院专家来此指导创作,打造“福街”展销平台。2024年,村里成功创建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村民们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画笔,他们的书画作品成为了游客青睐的伴手礼。
王阜乡管家村的麻绣工坊里,县级文化特派员管建丽正和村民打包麻绣文创产品。她把省级非遗“八都麻绣”做成帽子、发夹等30多款产品,还带着作品走进意大利手工艺博览会,带动村民增收约8万元。“以前麻绣是‘老古董’,现在成了咱们的‘致富宝’!”村民们一边打包,一边笑着说。
文化的种子,还在悄悄改变着乡村的风气。在“守艺课堂·匠心传承”活动中,村民们学麻绣、学睦剧,不仅长了本事,还增进了感情。以前村里有村民会因鸡毛蒜皮的事而吵架,现在大家一起排练节目、做手工,矛盾少了,笑脸多了。“马上要排练了,哪有空吵架呀!”村民们笑着说。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文化特派员早已不是简单的“传递者”,更是乡土文化的“唤醒者”与“赋能者”。他们用专业点亮传统,用创新激活遗产,让文化资源变成发展动能,让乡土特色成为独特名片。这份工作,不仅守护着文化的根与魂,更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写下了“文化铸魂”的生动注脚。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义永华 王志仙
最新播报
更多>>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