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通讯员综合报道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塑形”,更离不开文化精神的“铸魂”。在淳安,一项“文化特派员”制度正悄然改变乡村面貌。来自省、市、县三级的文化人才纷纷下沉一线,他们既是非遗的守护者,也是乡村产业的“创意引擎”。一年多来,这些扎根乡土的“文化播种人”通过挖掘传统、培育队伍、创意赋能,走出一条文化引领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的实践新路。
10月23日,千岛湖创意生活周在秀水广场拉开帷幕,成为杭州文博会规模最大的分会场。舞台上,《潮启竹马》等融合非遗与现代元素的表演引来阵阵掌声;展区内,十二省三十八县(市)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这一切热闹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特派员”的默默耕耘。
“我们将淳安竹马非遗与现代编舞结合,就是希望吸引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县文化特派员刘京京说。这场由四位特派员参与创排的广场舞,正是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
更可喜的是,登台表演的不再只是专业演员。在文化特派员的带动下,普通村民正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这是我第一次登上这么大舞台!”屏门村村民章雪英激动地说。她和乡亲们自导自演的国家级非遗睦剧《看花灯》,赢得了满堂彩。
文化赋能既要“台上热闹”,更要“兜里实惠”。在文创展馆,一个个巧思产品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单是香薰产品销售额已突破35万元。”浙江省文化特派员胡逢阳指着展台介绍,“下姜村冰箱贴首批100枚两三天售罄,第二批赶制了3000枚。”
在左口乡显后村,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张志鹏探索出另一种赋能方式。他既是文化挖掘者,更化身“乡村新闻官”,用新闻视角讲述乡村故事。“村里有千年德文化传承,还有连绵的古枣林。”张志鹏说,他通过策划媒体采风、设立全县首个村级婚登户外基地,让“枣闻天下”品牌通过央视等平台走向全国。
从提升农民画家技艺助其接单增收,到开发非遗玩具反哺村集体,文化特派员的专业优势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实在在成果。农民书画家徐晓红感慨:“特派员老师不仅提高我们技艺,还帮我们拿到订单,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据统计,该制度实施以来,我县已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等活动超400场,开发文创产品50余种,帮助派驻地增收约800万元,为缩小“三大差距”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文明提升和品牌宣传展示。”县委宣传部文明文化科科长邵敏表示,将通过创意生活周、海外巡展等平台,持续扩大文化特派员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文化特派员,派的不仅是人,更是理念与火种。他们让非遗焕发时代光彩,让乡土产品拥有文化灵魂,让乡村故事传得更远。这种将文化深度融入乡村肌理的探索,既唤醒了沉睡的资源,更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我县的实践表明,当文化真正“沉下去”,乡村就能真正“旺起来”。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吴若虹
最新播报
更多>>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