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记者 方杰 通讯员 陈靖元
近日,走进杭州千岛湖瑶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稻米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刚从田间收割的稻谷,顺着流水线完成脱壳、碾白、筛选,转眼蜕成颗粒莹润的大米;工人们围在打包台前,指尖翻飞间将大米装袋、封口、贴标,印着品牌标识的包装袋整齐码成垛,正等着发往市场。这充满烟火气的加工场景,正是瑶山乡以“一粒米”撬动全产业链、书写生态共富答卷的生动体现。
作为淳安生态农业的重要板块,瑶山乡坐拥优异的生态禀赋,今年在爱国村、琅坑源村、琅洞村等6个村庄,布局845亩水稻种植基地,并交由瑶谷农业公司统一运营。为让“好生态”种出“好稻米”,当地跳出传统种植模式,创新打造50多亩稻蛙共生田、256亩稻鸭共养田——蛙和鸭能够除虫控草,粪便还能还田肥土,既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更让稻米带着自然清香,品质大幅提升。截至目前,845亩水稻已基本完成收割,预计年产稻谷360吨,仅大米一项产值便可突破350万元。
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提升了稻米价值,更给村民带来“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机会。“在加工厂打包大米,每天能挣150元,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收入,守着家就能赚钱,心里踏实!”琅洞村村民方丙华一边封袋一边算起收入账。像他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从水稻育秧时的田间管护,到成熟后的收割晾晒,再到加工厂的分拣包装,整条产业链形成稳定用工需求。
“800多亩水稻从育秧到收割,每年要投入2000余工次的劳动力,单是给农户发工资就有30余万元。”瑶谷农业公司总经理诸小铭介绍,“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既解决了农户就业难题,也为稻米生产各环节筑牢了人力支撑。
这“一粒米”的价值,不止惠及村民个人,更成了村集体“消薄增收”的“硬支撑”。为让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集体收益,公司依托自建加工厂,以成本价为6个合作村的村集体供应加工好的生态大米;村集体则以5元至6元每斤的价格对外销售,通过产业链增值,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四五十万元稳定收入,让村级集体经济“家底”越来越厚。
产业要长远,销路是关键。“国家重视粮食安全,我们已经和收储公司签了长期订单合同,销路根本不用愁!”诸小铭的话语里满是底气。这份长期订单,不仅为“千岛湖生态大米”打通了稳定销售渠道,更给整个产业吃下“定心丸”——有了销路保障,后续扩大种植规模、探索米糠深加工等产业链延伸方向,都有了坚实基础。
如今在瑶山乡,“一粒米”早已超越粮食本身的意义:它串联起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是村民增收、集体致富的“黄金米”,更是“淳安生态农业”的鲜活样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瑶山乡正以“一粒米”为起点,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让生态美与产业兴、百姓富同频共振,奏响属于山区乡镇的共富新乐章。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义永华 徐翠云
最新播报
更多>>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