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时政要闻
下姜村一株栀子“链”动兴村富民新经济
发布时间:2025-11-14 09:26:27

记者 郑文彬 方利峰 张渊凯 姜叶军 方祥 

通讯员 王亚萍 余林伟

  眼下正是栀子果成熟的时节,位于枫树岭镇下姜村的500亩栀子种植基地层林尽染、金果飘香。基地内的50亩栀子已迈入初产期,黄澄澄的栀子果沉甸甸挂满了枝头,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漫山遍野的栀子树间,村民们挎着篓子,一双双巧手飞快地来回采摘,一旁的工人忙着分拣,将装袋好的栀子果一一装运,现场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

  “我家就住附近村,一年四季都和这栀子基地打交道。春天里先采栀子花,花谢了就来锄草、施肥、除虫,摘完栀子继续做好基地培管,四季的活儿都排得满满当当。现在,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在这儿每天能挣150到200块钱,收入稳定,和有份‘固定工作’似的,心里踏实极了!”60多岁的村民余汉仁笑着说道。在他看来,这片栀子园不仅盘活了这片地,更给像他一样的农村老人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这份“踏实”的背后,离不开科学种植与稳定的产销对接。“我们基地有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导,能够对栀子进行科学的管理,今年虽然还在初产期,但栀子果亩产能稳定在1000斤以上,总产量超过5万斤。我们也跟下姜村签订了购销合同,每斤栀子果保底价5块钱,预计今年栀子果的销售额在30万元左右。而且基地种植的品种为大叶水栀子,花果分离,上半年卖花,下半年卖果,一年能有两块收入,经济效益非常好。”下姜村栀子基地负责人范金虎算起“收入账”。

  虽然有了保底价,但栀农还是想让同一朵花、同一颗果卖上更好的价钱。近年来,下姜村经过反复的研判和实践后,将精深加工作为栀子花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逐步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品牌一体化的产业生态链条,既能以稳定的价格收购栀农的栀子花、栀子果,还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如今,浙江骄栀科技有限公司的栀子精深加工生产研发基地已成功落户枫树岭镇,而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浙江骄栀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倪勤学,今年更是带领科技团队组建了浙江淳安栀子科技小院,将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专业研究生长期派驻到栀子种植、精深加工生产一线,研究栀子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栀子精深加工注入科技力量。

  “我们团队开创性解决了药食同源栀子产业从仅药用向食用领域拓展的技术难题,实现栀子全利用。目前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包括栀子花精油、栀子藏红花茶、栀子饭宝等,延长了栀子产业链,为企业提高效益的同时,刺激、融合、稳定栀子产业的一产和三产,增加栀农的收益。”倪勤学表示,骄栀科技将继续深挖栀子产业,激活栀子更大的经济价值。

  “下姜村的逆袭,始于生态,成于产业,兴于文化。”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的话,道出了栀子花IP的诞生逻辑。2024年,下姜村决定将栀子花定为村花,提出“以花为媒、以IP为核”的发展目标,一场由文化特派员牵头的文化产业链就此铺开。

  来自省社科联规划处的文化特派员胡逢阳,传承20多年前科技特派员下乡为村里“种”下栀子花产业的精神,导入省级相关文创产业资源,牵头制定“栀子花开”文创品牌总体规划。建成“栀子花开”文创展示馆,策划“栀子花开”文创大赛,吸引全省20余所高校的创意力量深入乡村采风,开发栀子花香氛、下姜冰箱贴、栀子花手链等“栀子花开”系列产品……

  如今,一株小小栀子串联起村民、村集体、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形成了“文化赋能+产业联动+利益共享”的共富生态,真正意义上让栀子花成为“共富花”、栀子果成为“黄金果”。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义永华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