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张磊 孔琪
良好的沟通力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让班主任能够跨越各种障碍,走进学生的内心。很多时候,沟通效果不佳并非因为“话说得不多”,而是“话说得不对”。
忌用“成年人的尺子”量孩子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班主任常常会产生一些沟通误区:第一,仅停留于观察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却未能深入探究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第二,倾向于通过横向比较的方式激励学生,加剧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产生“即便付出努力也难以赶超他人”的认知,进而削弱学习动力。第三,言语表达存在绝对化倾向,不仅会给学生积极心态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能对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造成损害。
先“听懂”再“说话”
和学生沟通,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但有些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方法,或许让和孩子们的沟通更有效。
先“蹲下来”,再“开口说”。学生最怕的是教师居高临下地说教。“你应该”“必须”这类命令式词语更会让学生筑起心墙。说话时,班主任要看着学生的眼睛,语速放慢些,不急着赶进度。对低年级学生,班主任可以半蹲下来;对高年级学生,班主任可以保持平等的站姿。聊敏感话题时,班主任要避开教室、办公室这些“正式场合”,可以在走廊、操场边走边说,或者递张纸条:“老师看你最近不太开心,要是愿意,放学可以跟我聊聊。”
多问一句“为什么”。学生未按时交作业时,班主任不急着严肃批评,而是平和地询问:“是遇到了难题,还是时间安排上有困难?”其实,学生行为的背后往往有原因,即便看似“犯错”,也可能隐藏着难处。多问一句原因,不仅能避免误解,还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远比单纯的批评更有效果。
“做错事”后,沟通要“留台阶”。遇到问题,先解决“事”,再引导“人”。说到底,班主任和学生沟通的核心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懂我,还信我”。有时候一句话说对了,能让学生记一辈子;一个眼神传对了,能让他鼓起勇气往前走。沟通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哪怕犯了错,身后也有人愿意拉一把。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刘波 徐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