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高山上的致富能手——记梓桐镇富石村妇代会主任吕元花
发布时间:2007-12-05
高山上的致富能手――记梓桐镇富石村妇代会主任吕元花

  在淳安西部,距县城50公里的梓桐镇,有一个座落在海拔560米的高山上、至2006年底才通公路的偏僻山村――富石村。这个村有5个自然村,276户、896个人口。这个显为人知的村庄,却出了个当地响当当的女人物,就是被梓桐镇多次评为“巾帼致富能手”、被当地群众称为女能人的吕元花――富石村妇代会主任、村支委委员。几年来,吕元花在开拓荒沟、搞生态型高效农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成为当地农村青年中、特别是青年妇女中的优秀代表。

  富石村人均耕地不足1亩。长期以来,村民们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春播玉米,秋种小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侍弄着祖辈们耕耘了几千年的黄土地,沉浸于那古老的犁头掀动泥土的沉闷声,陶醉于怡然自得的农耕生活。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闭塞,村民文化和思想意识落后,多少年来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一块块土地给村里带来的只是微薄的收入,部分土地已经撂荒。吕元花看在眼里,痛在心头,说起来我也是村里位数不多的几位高中生之一,难道靠自己的土地就不能走出一条致富之路吗?经过反复的思索,她把眼光放到了村边撂荒了多年的荒地里。

  多年来,村西就有一片长满荆棘而无法开垦的荒地,如果能将这片荒地利用起来,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按照“什么来钱种什么”、“适合什么种什么”的思路,就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致富之路来。

  1993年,吕元花在丈夫的支持下,毅然同村里签订了开发承包这片荒地的合同。地承包下来了,面对满目的荒凉、杂乱丛生的灌木,吕元花毅然决然地干了起来。

  那些日子,吕元花偕同丈夫早上戴着星星干,晚上迎着月亮干,顶风冒雨,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活,双手磨起泡,疼,她忍着;累,她坚持着。经过几个月繁重艰辛的劳动,一片6亩大的平坦土地展现在她的面前。望着眼前破血汗浇灌了的土地,吕元花感到几个月来的苦和累是那样的有滋有味,毕竟自己拥有一个能够释放自身能量的新天地。

  根据多次的论证和实际情况,吕元花认准发展两叶“蚕桑、茶叶”是一项适合本村发展并且风险较小的好项目。为此,当年她就和丈夫把6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蚕桑。然后,她开始认真学习种桑养蚕技术,积极参加镇农培办、镇妇联举办的茶叶、蚕桑技术培训,到养蚕大户家去悉心请教学习,请教蚕桑、茶叶专管员,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资料,认真钻研种桑养蚕、茶叶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吕元花的那些蚕桑就能养4张蚕种了,蚕茧收入达三千余元。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之后,她又借助县、镇政府大力发展都市效益农业的东风,把家里的4亩土地按照“良田优质茶,旱地品种桑”的模式都种上了茶叶、蚕桑。而且她饲养的蚕,几乎从没发生过蚕病,干壳量高,价格好,经济效益甚为可观。现在,她年养蚕25张,年收入达3万余元,茶叶120公斤,年收入达1.5万元。吕元花成了大家眼中的能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吕元花凭借敢闯敢试的胆识,终于富起来了。但她富了不忘国家集体,不忘邻近的贫穷乡亲,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奔致富路。附近的乡亲看到她种桑养蚕、发展茶叶发了家纷纷登门求教并校访。吕元花总是跟乡亲们讲解“靠山吃山”的道理,并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及种养技术,无偿传授给他们。在她的带领下,富石村民纷纷大力发展蚕桑、茶叶,村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全村桑叶连片高产面积达到684亩,其中2006年新发展100亩。人均饲养蚕种2.5张,人均蚕桑收入达到2950元,是梓桐镇人均饲养蚕桑最高的村。2005年被杭州市农业局授予“杭州市效益农业示范村”。同时她积极使用机制名茶,提升制茶工艺,并极力推广,使全村拥有名茶炒制机198台,基本实现机械化炒制名茶,大大提高了茶叶的经济效益和减轻了茶农的劳动强度。2005年实现名茶产量198担,产值98.8万,人均1096元。

  还是那片土地,还是这方蓝天,看着蓝天下一望无垠地蚕桑、茶叶,乡亲们笑了,吕元花也笑了,笑得很甜、很甜……(刘素琴)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