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方林贵与他的秀珍菇——个回乡创业青年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8-07-30
方林贵与他的秀珍菇――个回乡创业青年的故事

  杭州西溪湿地的保护、建设改变了一个淳安人的创业线路――这个人就是屏门乡秀珍菇产业最早的带头人方林贵。从城市回归农村、从外乡回归家乡,方林贵不仅给屏门乡带回了秀珍菇,而且带着这里的乡亲们走出了又一条致富路。

  2006年在杭州西湖区蒋村衡州莲花镇从事秀珍菇种植的方林贵心事重重:他种植蘑菇的基地因为杭州西溪湿地的保护、建设正面临着拆迁。这些年在外创业的他已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搬迁了好几次了,这次又要搬,再搬到哪里去呢?……几番思考之后,方林贵决定把他的秀珍菇搬回家乡――屏门乡后塘自然村。“我想想秀珍菇产业还是在农村,它需要的桑枝条、黄豆杆等原材料都在农村,虽说消费是在城市,但现在交通方便了,从屏门到杭州只要2个小时车程,而我在杭州从西边到东边的三里亭送货也要2个小时左右,再说家乡没有什么产业,乡亲们收入都还不高。”方林贵说出了当时回乡的初衷。

  刚刚带着秀珍菇回乡时,由于很多人对这项种植技术不了解,所以看的人多、种的人少,在后塘村也只有两户农户加入了种植队伍。但方林贵并没有灰心,他经常手把手地教农户种植技术,并和种植农户签定蘑菇采后销售合同,以解决合作农户的后顾之忧。良好的技术和可靠的信誉度让不少农户开始愿意“大胆尝试”一下,2007年在方林贵的带动下,屏门乡双坪、茶厂等自然村都有不少农户种起了秀珍菇。

  就在方林贵和他的蘑菇被越来越多的屏门乡亲们接受时,发生了一件差点毁了整个秀珍菇产业的一起“技术”事故。2007年9月就在快要到蘑菇采摘旺季时,双坪村一种植农户却要把自己从方林贵那里买来的几千块钱的菌包退回不种了,理由是这些菌包种不出蘑菇。在这个农户的责骂声中,方林贵冷静地查找原因,发现该农户忽视了菌包的加温消毒,种植秀珍菇的菌包需要经过100℃高温蒸馏消毒后才能种植,而该农户在菌包加温时没有按照技术指导来操作,没有在加温过程中给加温消毒灶裹上保温的油布,高温蒸馏消毒的温度不达标,影响了菌种发育生长。方林贵二话没说,把自己家里用来消毒的油布送给了这个农户,并在现场一点一点帮他重新蒸馏消毒,最终为这个农户挽回了损失。

  一个新的种植项目的发展一开始总是磕磕碰碰的,这边的技术故障刚刚排除,那边又出现了新的问题。2007年采菇旺季,与方林贵合作的四五户种植户都出现了大面积死菇现象。接到农户的求助电话后,方林贵连夜骑着摩托车赶了几十里山路到这几户农户的菇棚,在看到由于水分、温度不够等原因后,他自己拿起水瓢在菇棚里一遍一遍来回给菌包补水,一次又一次检查菇棚的温度调节设施,在天快亮的时候,死菇现象得到了遏止。但方林贵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这菇棚里住了两三天,实地手把手地再给这些农户上了一堂技术指导课。几天后,这些农户种植的秀珍菇丰收了,一户采了300斤、一户采了500斤,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5元/斤,几家农户的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乡亲们再次对方林贵和他的蘑菇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方林贵被授予助理农艺师职称,他成立的乡音食用菌实业有限公司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好了。然而,方林贵却有一件事放心不下:随着秀珍菇产业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面也在扩大,他一个人要指导多户农户忙不过来,而公司一直采用的技术承包、产品包销的合作经营方式在给农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他们产生了“技术依赖”心理。方林贵说,为了克服这些影响因素,今年将尝试改变一下经营模式,让其他自然村、乡镇加入的农户都到后塘村来种植,不仅方便技术指导,而且更有利于秀珍菇产业做大做强,真正带动更多人致富。(记者 邹楚环)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