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山村会客厅
小桥流水琅坑源
发布时间:2008-05-21
小桥流水琅坑源


  山村简介:琅坑源村,坐落在瑶山乡西部的山谷中,该村由原来的南川、琅坑和四联三个村庄合并而成,全村共有446户1649人,下辖16个生产队。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山核桃,年产山核桃生果6万斤、干果1万多斤,是有名的山核桃盛产地。另外,该村的一大特点就是桥多,各种各样的桥梁横跨村溪,成为了一道别样的景观。

  家傍绿水,幽谷藏村。受到地理条件影响,淳安县大多数村庄都有类似的环境,往往是村中夹溪,溪流两边是山谷,而村落就建设在山谷两边。瑶山乡琅坑源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4月下旬,在瑶山乡政府干部和该村村支书方才喜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该村。


  有溪流就有小桥,瑶山乡琅坑源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桥非常多。


  当汽车接近这个被绿色包裹的村庄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质朴的古桥。这座石桥横垮溪流两岸,桥身上爬满了深绿色的藤蔓,桥下则流动着清亮的溪水。同行的干部笑着说:“这是村子的第一座桥,你可以试试看,能不能数清楚全村一共有多少桥!”


  “1,2,3,4,5,6,7……”当汽车驶入村子后,眼中忽然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水泥桥闯入眼帘,还没数清楚,汽车来了一个拐弯,眼前又出现了一大片水泥桥,根本就数不过来!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招架不住的书记终于说出了确切的数目:该村共有67座桥!


  “大概是从2000年开始吧,村里的桥就像雨后春笋,一下子多了起来。”村支书方才喜说,村民们的经济条件好了,桥建得就更快了,现在很多村民甚至是先建桥、后建房,房有多大,桥有多宽、桥比房造得还好。“桥多了,不仅村民出行方便安全,而且还节省了宅基地,还可以增加村民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和谐,真的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方书记如是说。


  如今,琅坑源村的桥早已经突破了传统功能,开发出了许多新的用途。在干净整洁的桥面上,可以晒谷子、晾蔬菜,可以停汽车、开小商店,还有的村民则习惯在桥上晒晒太阳、聊聊天,兴致来时,便叫上三五个邻居,手持二胡、笛子、锣鼓等乐器,吹吹打打,个个自得其乐。


  因为该村的桥多,去年行政村规模调整时,该村曾想把村名改为“百桥村”,但是因为上报时间迟和地名容易混淆,县地名办没有通过。说到这,该村的许多百姓都觉得有点惋惜。


  “我们村子有三大特色,一是桥多,二是来料加工做得好,三是山核桃闻名。”村支书方才喜告诉记者,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子变大了,现在整个村子拥有8000亩以上山核桃,山的两边都是山核桃树,去年该村就有3000多担山核桃(干),村里90%以上收益就靠山核桃,光这方面的收入就达6868元/人。


  “听说去年山核桃的病虫害比较厉害,今年的情况如何?”记者问。


  “今年的病虫害总体并不厉害。现在山核桃病虫害主要是防治花蕾、干腐、蚜虫等病虫,今年4月16日17日,全村村民用了大概两天时间,喷洒‘敌敌畏’。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自发去治树,而且乡里到村里搞农培已经有许多年头了,大家都熟门熟路的。”村支书方才喜说,“除了山核桃外,村民的来料加工也搞得不错。现在我们村子已经有了4个经济人,4个来料加工厂,其中三个手套厂、一个针织厂,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另一条路子。”


  在村中古色古香的方氏宗祠旁,记者遇到村民方樟林。这位村民拉着记者,很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这祠堂的历史。他颇有感慨地说,这座有300多年历史的祠堂是祖先到这里定居不久后修建的,到了100年前,因家族闹矛盾,最终分成了上下两个村子,去年行政村规模调整了,里外两个村子又并成一起了,大家原本就是一家人嘛。          (记者  方俊勇  文/摄)

 

责任编辑:王建才 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