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生活 > 家庭药箱
秋燥咳嗽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2008-11-03
秋燥咳嗽如何防治

  金秋,天气渐凉,许多人出现了干咳,并兼见少痰或痰中带血,口渴、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症,中医称之为秋燥咳嗽。秋燥,可见于各个年 龄段,北方较多发,具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咽喉炎等基础疾病的人也多见。

  秋燥咳嗽最早见于《内经》,“秋伤于燥,上逆而咳”(《生气通天论》),其理论系统形成于明清的温病学派。叶天士就明言“燥气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嗽”(叶天士医案・咳嗽门),肺主气司呼吸,通过鼻窍、皮毛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故“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秋季燥邪当令,燥邪袭肺,肺为娇脏,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不行,气道不利,肺气失宣,上逆而咳。西医认为,秋季寒凉,早晚温差大,人体对外界变化的调节范围增大,机体的代谢开始由旺盛转为低潮,特别是先天禀赋不足之人或素有慢性肺系疾病患者(如慢支、哮喘、咽喉炎等)更易致咳嗽频作,咽痒如梗,咳痰不畅等症。早秋为植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种子颗粒、粉尘较多,晚秋草枯叶败,空气中枯草等过敏物质较多,便于从口鼻进入呼吸道,鼻咽部到小支气管整个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均可以引起咳嗽。

  祖国传统医学对秋燥咳嗽形成了一整套防治理论,具体到临床方面主要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于术数(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调节,中医药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

  中医把秋燥咳嗽辨证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类。

  温燥,属热,多发于初秋时期,易于耗津灼液,使肺金清肃之令不行,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治疗以轻宣温燥,凉润肺金为主,方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清宣燥热,宣肺止咳:豆豉辛凉止咳;贝母清热化痰;沙参润肺止咳生津;栀子、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正合“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止宣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

  凉燥,多发于秋末阶段,乍寒还暖,凉燥犯肺,则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而成痰,上逆咳嗽。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咽干鼻塞,舌苔薄白。治疗以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为主,方用杏苏散。苏叶、杏仁,辛温不燥,苦温而润,开宣肺气,止咳化痰;前胡疏风降气;桔梗、枳壳宣利肺气;半夏、橘皮、茯苓理气化痰,正合“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心”。

  小贴士

  秋燥咳嗽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未病防病”,除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外,适度锻炼身体也是预防秋燥咳嗽的重要手段,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气功、健身操、太极拳以及“叩齿”、“咽津”等,来增强呼吸系统功能,调节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清代温病学专家吴鞠通认为“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在饮食上主要是以清淡滋润为主,少食葱、姜、辣椒、韭菜、羊肉、狗肉等辛燥之品,以防燥伤肺津,诱发或加重咳嗽。梨、橘、柑、柿子、石榴等水果可以润肺生津,止咳化痰。蜂蜜、粳米、乳品、银耳、豆制品等也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来源:39健康网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