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从农技推广员到产业带头人——记屏门乡农技推广员王长武
发布时间:2009-11-11
从农技推广员到产业带头人――记屏门乡农技推广员王长武

  只要说起屏门乡的秀珍菇项目,知情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叹一个好字。事实上该乡的秀珍菇产业也确实经得起人们的夸奖,用三年时间就打造一个千万元产业,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在这个巨大成绩的背后,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屏门乡的农技推广员,该乡的秀珍菇产业带头人,同时也是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长王长武。

  2006年的时候,作为农技推广员的王长武从瑶山乡调到了屏门乡。初来乍到,他就一直在考虑什么产业适合屏门百姓发展。恰好此时,屏门乡后塘村的一个村民从杭州回乡创业,想在本地搞秀珍菇生产。该村民的想法很快引起了王长武的注意。

  “秀珍菇是什么?刚刚来屏门那一年我自己也不知道,以前没有接触过。但是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我却被这个产业的前景所吸引了。”王长武表示,在那一年该乡就外出考察十多次,对秀珍菇产业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屏门乡非常适合发展秀珍菇产业。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秀珍菇很畅销,作为一种中高档食品,它在杭州批发市场的价格就达到了五六元每斤。其次是秀珍菇的生产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特别高,这点淳安完全满足条件。最后是市场上来自浙江地区的秀珍菇少之又少,大多数秀珍菇是从福建省运来的。由于路途长,产品的新鲜度不是很好。

  屏门乡很快决定开始尝试推广这项产业。王长武作为乡镇农技工作者和发展该产业的提倡者,就成为了发展推广秀珍菇产业具体工作的负责人。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工作刚开始就遇到了一大难题――没有百姓敢参与发展。对于老百姓来说,秀珍菇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们不了解这个产业的情况,无论如何动员都不敢涉足。

  怎么办呢?王长武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自己也出钱参与发展,用切实的行动带动大家发展。2007年,王长武和三个村民一起每人投入5.5万元,凑齐了22万元,发展了10万袋秀珍菇,开始了“摸石头过河”的探索历程。

  由于不懂相关技术,王长武便埋头苦学,不但翻阅了大量科普教材,同时还向请来的师傅和同行学习,不断进行现场观摩。在那一年,为了学习秀珍菇生产的全套技术,王长武常常忙到深夜,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多年积累的农技基础,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掌握了秀珍菇生产的全部技术。

  在当好“技术尖兵”的同时,王长武当起了“统帅”。几次协商之后,和杭州几家大经销商签订了最低保护价为3.8元的供货协议,彻底打通了销售渠道。

  有几分付出,就有几分收获。2007年,屏门乡共发展了17.9万袋秀珍菇,实现总产值86万元,当年基本实现收支平衡。由于品质过硬,该乡出产的秀珍菇往往当天运到杭州市场,当天就销售一空。经销商更是频频来电:市场反映不错,贵乡供货越多越好!

  试产大获成功,加大秀珍菇的推广力度势在必行!好在经过一年的发展,许多百姓都看到了其中的甜头,很快就接受了这个项目,纷纷要求参与发展。于是,在王长武的带头下,2008年,该乡组建了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乡音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以这两家公司为龙头,齐头并进发展。

  秀珍菇产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为了解决百姓的技术之忧,实现有效推广,王长武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同时还摸索出了一个合适的技术把关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大关合作社把,小关农户自己把。“因为秀珍菇的制种、配料、制包、灭菌、接种等环节都很关键,一出问题那就会导致全军覆没,所以这些关键的关节由基地来把。与此同时,对制包材料是否合格、菌包的含水比例是否恰当等等其他小环节,则由农户自己把关。”王长武表示,这种模式之所以易于推广,在于一方面保证了品质,另一方面也发挥出了农户的作用。

  此外,王长武还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取得了两项技术突破。秀珍菇的生长温度在6到30度之间,所以夏天和冬天一般无法生产。为了突破季节的限制,王长武购置了冷库和热风炉,经过大量试验,成功将秀珍菇的生产从2季扩展到了4季,不但提高了年产量,同时还占领了反季节销售市场。目前,在浙江省境内鲜有企业能在技术上做到这一点。

  记者了解到,屏门乡两家秀珍菇龙头企业已经吸了203户农户加盟。今年该乡共发展秀珍菇230万袋,预计产值达到了1080万元。明年,该乡计划把秀珍菇的数量增加到300万袋,实现产值1500万元,全力打造秀珍菇之乡。(记者 方俊勇)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