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山村会客厅
山村会客厅:常青村茶香伴书香
发布时间:2010-05-12
山村会客厅:常青村茶香伴书香

  山村小介:鸠坑乡常青村地处浙皖边界的深山万岁岭西南,由树山村和潘店村两个大自然村组成,而两个大自然村又分成7个小自然村。树山村由避暑坞、荆树坞、石山、鸠岭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潘店村由潘店、方店、施家门前三个小自然村组成。常青村共有人口780余人,茶叶面积815亩,2009年,共产茶63.2吨,产值443万元,是该乡第二大产茶村。

  常青村在一条山源里独自成村,山源称为小源,整条小源共有十余里路程,所以整个村子蜿蜒而细长,村子两边多茶园,翠绿的青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村子中间有小溪流淌,伴着哗哗的溪水声,在初夏走进这样的村子,顿时烦恼忧愁抛诸脑后,感觉心情轻松。

  从鸠坑乡乘车10多分钟便可到达常青村,远远地就先看见村口矗立的大牌坊,双脚跨入牌坊就算真正进入常青村了。首先迎接来客的就是村口左侧的几棵已被贴上古树保护标牌的大樟树,粗大的树干支撑着郁郁葱葱的大树冠,树冠向两侧伸展,好似伸开宽阔的臂膀,庇护着常青村。

  常青村多产茶,人均茶园面积有1亩多,人均茶叶收入已达4000多元。所以,无论是村子两边的旱地,还是村子两侧的山坡,都是整片翠绿的茶园,甚至村民家门口的菜地边都零星地种着茶树。而到了4月的采茶旺季,不少外出务工的青年都赶回家帮忙采摘抢收,茶农一天的收入可见一斑。这里早茶少,仍以鸠坑茶种多,所以今年的冻害损失不多,而且因为今年茶叶价格长期稳定在较高的水平,村民s们在鸠坑茶叶上的收入明显高于往年。初夏,村民们仍然忙碌在村头村尾的茶园。清晨上山,晌午回家,午饭后再上山,近天黑回家,当整担的青叶卖进村里的茶厂后,村民们终于可以好好养精蓄锐,待到明日再上山采收。

  常青村村民勤劳、朴实、善良,尊师重教更是代代相传的传统。因为有这样的氛围,这里的孩子们也十分勤奋好学,所以学习成绩都不错。常青村党支部书记徐陕西报出了一串惊人的数据,“从村里走出去的老师,不包括退休教师,在职教师现有50多名,光避暑坞一个小村就有10多位年轻教师。干部员有二三十个,在外成家立业的大学生30多个。前年中考(去年该村无初三学生),20个学生中有5个学生考上了淳安中学……”徐陕西说,因为有榜样,孩子们学习都会看样,深怕自己考不上丢了颜面。

  村民徐荣达的孩子中考时以所在初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淳安中学,目前在高中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他告诉记者,孩子一直以来学习都很自觉,每次放假回家都是先完成作业,再出去找同伴,从来不需要大人督促着学习,而且从不乱花钱。“老辈人讲过一句话,‘宁可卖厕所,也要给孩子读书’,所以我们这里的村民有的出去打工供孩子读书,有的贷款让孩子读书,只要孩子学习需要的钱肯定不会含糊。”说到这里,徐荣达又给记者讲了一件事:村里的一户人家攒了一些钱,本要把泥房推倒重建,不过想想孩子快读高中,高考之后读大学还要不少费用,最终决定不造房子,留着给孩子读书。而现在这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在宁波工作,父母亲也接到宁波一起生活了,房子更不用造了。说起村子里家长一心为孩子读书和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徐荣达很是骄傲。

  徐荣达还告诉记者,全村村民对老师的尊重一直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大家都尊称老师为先生,而且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村中完小撤并前,老师的伙食都是挨家挨户提供的,每当轮到的时候,家长们总是将伙食准备得丰盛一些,让老师吃得好一些。

  听着这些尊师重教的故事,记者对这个人口不多但人才频出的山村,以及淳朴的村民们肃然起敬……如果有一天,你也走进这个浙皖边界的深山小村,你会发现,这个村子少了一些现代化农村的特色,房子大多还是保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白墙黛瓦,但是深深地、静静地吸一口气,也许会闻到一股淡雅的书墨香。(记者 鲁谊 文/摄)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