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巧手编织幸福忙——记鸠坑乡来料加工业
发布时间:2010-07-01
巧手编织幸福忙――记鸠坑乡来料加工业

  初夏的山区农村,笼罩在一片清新祥和的氛围中,鸠坑乡中联村一家小店内,六七位农妇正一边动作麻利地编织小饰品,一边乐呵呵地闲聊。她们说,这些小手工活技术要求不高,也不赶工期,闲着没事时编编,一天也能给自己增加好几元零花钱呢。笔者走进鸠坑乡,只见家家户户编织忙,到处可以看到从事来料加工的人群。

来料加工势头猛

  近年来,许多农民告别了田间地头,进城务工或经商,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大量无法出门务工的中老年人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苦于增收无门。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成本、技术要求低、家家户户都可以从事的来料加工业受到了广泛欢迎。鸠坑乡的来料加工业自2003年起步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村的努力下,定政策、强培训、搭平台、拓市场,来料加工得到蓬勃发展。2010年主要通过抓产业提升,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那些符合本乡产业发展特点、符合生态要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努力促进来料加工产业提升。2010年,全乡新增来料加工经纪人5名,新增来料加工企业4家,新增2个来料加工点,从业人员新增300余人,完成来料加工费200余万元,该乡镇着力建设专业村,做好扩面、增量、提质文章,推动来料加工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今年内完成加工费400余万元,让来料加工这一“无烟工厂”引领富余劳动力共奔小康。

  尝到了甜头的妇女走上来料加工之路后,干劲十足,随处可见她们忙忙碌碌的身影。“我们村没有‘闲人’,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各有分工。”村干部高兴地说。全乡来料加工主要分两块: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手加工项目为主,年轻人则以上机加工口罩、伞面等家纺为主。全乡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拥有家纺、伞业、电子八角、套笔等加工项目,这些产品的发展,基本上把在家的闲散人员都带动起来了。今年,鸠坑乡的来料加工经纪人更是蜂拥而动,有的引进新的机器设备、有的增加机器设备、有的增加工序、延伸产业链,订单和项目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严村、乳洞、中联村、青苗村等村纷纷设起了新的来料加工点,参与来料加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片增收的新热点。

经纪人迈开大步创业

  来料加工经纪人徐志荣深有感触地说:“我做经纪人已有7年了,通过点滴积累形成现有的规模真是不易。目前我购置了40多台电机,有300余名村民帮我加工,光这一项的来料加工费我就要付出200多万元。今年我增加了套笔项目,特别适合老人家做,大家积极性很高。”他说,这些老人们有的一年也能赚个六七百、千把块钱,多的能赚到两千多元。徐志荣作为一位市级优秀经纪人,在当地的来料加工业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他自豪地说:“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这里的来料加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现在,来找我加工的厂商是络绎不绝,我们都不愁没活干,只愁没人干。”

  经纪人高团花去年被评为县“十佳”经纪人,2004开始一直做手工加工项目,2009年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又引进了外贸口罩加工企业,10月份在家里办起囗罩加工企业。她凭着自己的诚信和品质,将“车间”搬到家里来了。现在她家里有40多名员工,“技术不难,会用缝纫机就行。”女工们收入也不错,周边村的女工早上骑车赶来上班,傍晚5时左右回家,一个月能赚1500元。“自己村的,别的村的,很多妇女都要来做呢!”高团花说,她计划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姐妹进“车间”做工赚钱。随着规模的扩大,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场地有限。

  看准产业商机的新经纪人严国来、严红梅、高红仙今年4月份在严村和中联分别办起了来料加工企业,并通过房子租赁、招工、培训等一系列运作,订单一批接一批,加工势头良好。而新经纪人徐卫东也准备大干一场,考察选项、招工、修建厂房等一系列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有望在7月份开工生产。全乡经纪人的积极创业举措给从业人员带来了福音,勤劳的双手更加忙碌了……

来料加工改变生活

  低收入家庭张富林喜滋滋地告诉我们:“多亏了这来料加工,我们家才能摆脱贫困,生活越过越有奔头了。”家境贫寒,除了赡养父母,娶妻生子使张富林欠下了许多债务,由于家底薄,孩子小,妻子是低视力残疾人,根本不能单独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所以自己无法外出赚钱。这样,一家人的吃穿都成了问题,面临一贫如洗的家境、嗷嗷待哺的孩子,张富林心里焦急而又无可奈何。正当张富林为一家人的生计一筹莫展时,来料加工如一缕春风吹进了这个极度困难的家庭。张富林成了鸠坑乡第一批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自己从事伞面加工,老婆在家吊伞,一年能做加工费2万余元,来料加工让他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金塔村贫困家庭江雪萍一家,全家5个人,有三个人残疾,丈夫患癌症要常年医治,儿子只有六岁,长辈都已经八十余岁,全家没有一个正常劳力,但通过做来料加工,全家人可以做2000多元的加工费。像这样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如何从被动“输血”转变为主动“造血”,来料加工是一项很好的途径。

  张莲菊从事来料加工已有5年,她每天平均能做50至60元的加工费,在当地算是来料加工的能手了。她说,在这之前,她在外地打工,收入虽说还不错,但没法照顾家里。自从回来从事来料加工后,不仅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家里的事情也不落下,可谓一举两得。

  正在套笔的74岁的钱奶奶笑呵呵地说道:“我是闲来没事做,也找点活干,一天也能套个10元、8元,多少也有点收入。”像她们一样,干得好的人每月都能赚上1500多元钱。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勤劳而智慧的鸠坑乡妇女正用她们灵巧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的生活。(通讯员 叶扶芝)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