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为农产品找“婆家”——记大墅镇蔬菜贩销大户俞清华
发布时间:2010-09-09
为农产品找“婆家”――记大墅镇蔬菜贩销大户俞清华

  家住大墅镇大墅村的余清华,8年前在纺织厂里打工,每月赚几百元钱,如今发展成为拥有上百亩蔬菜基地的贩销大户,把生意做到昆明。在她的带领下,该地西园、贯庄、中庄、田门宅、殊塘等20余个村庄的村民都开始种植高山蔬菜,年收入大大增加。

  记者前往大墅镇采访余清华时,刚巧碰上她在蔬菜基地里忙活,数十位村民也正埋头忙着采摘新鲜蔬菜,准备第二天运到杭州市场。

  1992年,在一个机缘巧合下,余清华与另外两人一起合计做蔬菜买卖生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选择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农产品经营模式,而余清华主要负责货源、收购和储运。

  余清华介绍说:“这种经营模式在当时很少见,而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因地制宜选好优质、高产、高效、适销的品种。大墅镇部分村庄海拔很高,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无工业污染,种植反季节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品种有四季豆、甜玉米等,这些品种适应市场需求,产量很高。二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合理安排品种种植。与长三角地区各地的菜档、出口站的良好联系,能够让他们及时掌握市场动向,解决产品销路。”

  近几年来,余清华不仅亲自把蔬菜种子发给村民,还为大家提供防病虫害药物。为保证产品产量和质量,她不断加强技术指导,经常邀请科技人员现场解决群众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同时,在产品收购时,随行就市,应高就高,设置最低保护价。在一季蔬菜结束后,还进行二次返利,每斤返利0.1元。

  “前几年四季豆行情好时,每斤的收购价达到2.8元,让我们大家赚了一大笔钱,日子越过越好。”村民江有水觉得跟着余清华种菜,生活很有盼头。

  经营过程中,余清华面对种植规模单一、蔬菜品质受影响等不利因素,创新采取“春四季豆――秋四季豆――秋甜玉米”的种植模式,利用山坞田发展高山茭白,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利用率,改善高山蔬菜品质,提高菜农收入,加快大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余清华说,由于大墅镇的蔬菜贩销只有几个月时间,所以他们在考察市场后,决定把生意做到昆明去。前几天,她刚刚到昆明发放了价值4万元的种子,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记者 王筱倩)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