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记鸠坑乡来料加工经纪人高团花
发布时间:2010-09-16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记鸠坑乡来料加工经纪人高团花

  她,一个普通的乡村妇女,凭借坚强的性格、聪慧的头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四十岁女人最精彩的岁月。用她自己的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在几年前,人们压根就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来料加工业,会在鸠坑乡中联村高团花的手上变成了一个致富农民的大产业。高团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来料加工经纪人,2007、2008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经纪人,2009年被评为淳安县“十佳”经纪人。

  十年前,高团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但是,天生敢闯、敢干、敢为的性格,炼就了她一颗勇于拼搏的心。她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自己:难道就注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整日与土地为伴吗?不行!更何况,还有家庭孩子等很多压力,坚定了她要发挥个人的优势,干出一番属于自己事业的决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暗下决心:要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先富起来,然后再帮助其他姐妹一起致富。

  2003年,当地政府号召发展来料加工,高团花尝试着做一些串珠、绣花等手工加工项目,获得微薄的利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岂能吃成大胖子!在做来料加工的8年中,她摸爬滚打,尝尽酸甜苦辣,终于把来料加工业务越做越大,越做越顺,逐步把十几人参与的手工加工项目发展成拥有近千名从业人员的手工项目,为周边近千名农村闲散妇女、下山移民群众创造了一条致富捷径,年发放加工费百余万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创业的历程中高团花在慢慢地成长,从接单到发货,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自己的视野与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在2007年就有了创办企业的最初想法,为了扩大加工规模,改变作坊式的运作,她计划在继续做好手工项目的同时,走企业化模式,她要诠释一句口号――今天的经纪人,明天的企业家。于是她跑市场、跑信息、跑客户,并利用互联网上的创业平台发布需求信息,多措并举,通过半年的考察选项,她看中了建德市朝美日化有限公司的产品――加工口罩。这家公司是一个以高科技为起点,具有中国一流规模的先进职业防尘中国PPE专业生产口罩的企业,也是业内公认的龙头企业之一。然而如何与这样一个巨头企业取得联系,并赢得信任呢?高团花经受了历时整整二年时间的考验。因为她敢想、敢干、敢拼,只要认准的事,不达目的不罢休。最初是通过政府出面直接到公司考察观摩,混个面熟,然后自己通过不间断的电话联系、上门拜访、请公司老总到家乡来实地察看、招聘员工等等一系列动作,她用自己最原始的纯朴和最真挚的诚意来赢得公司的信任。公司老总也是热心人,十分愿意为淳安老百姓增收致富出一份力,承诺有机会给单子加工。可天有不测风云,金融危机开始了,当然也波及了朝美日化有限公司,办分厂的事也不得不缓一缓。然而机遇也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禽流感袭来,朝美日化有限公司的业务量骤然大增,朝美公司第一时间把原料、18台机器送到高团花家中,高团花的口罩加工企业立马传来了欢快的马达声。

  高团花坚持“以人为本,诚信至上,追求卓越”的创业理念来发展企业。企业创办初期,她感到最难办的事情就是用工问题,由于农村有农忙等原因,员工队伍较为不稳定,有来有走,给正常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高团花考虑到农村妇女养蚕、做家务等实际情况,为了给她们提供就业机会,企业实行时间灵活的计件工资制,没有工作时间限制,做到事先请假,既让她们有充足时间做好农活、照顾孩子,又让她们利用剩余时间赚点钱补贴家用,可谓一举两得,深受留守妇女们的欢迎。这样一来,员工队伍就基本稳定下来,企业生产就基本正常了。如今不仅增加了机器设备,扩大了业务量,还延伸了加工工序,今年增加了裁剪、包装、打包工序,口罩加工企业越来越红火。现在企业设有两个点,拥有加工机器50台,加工队伍近100人,其中安置了30余名残疾人,20多户低收入农户。高团花常对人说,“我富了不能忘记乡亲,帮扶乡亲、救助贫困是我的责任。”2009年,她的加工企业被列为县残联的来料加工示范基地,为残疾人增收脱贫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创业的路还很长,对于未来,高团花充满信心。我们相信,高团花的创业舞台将越走越大。(通讯员 叶扶芝)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