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里商乡鱼泉村的商保正,从十几年前的一个小小茶叶收购商到现在的营销大户,建起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拥有了自己的销售网络,经自家加工的茶叶不仅销往全国各地,更是跨出国门远销欧洲,激活了当地的茶产业,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茶叶是里商乡的支柱产业,百姓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10多年前,不便的交通、相对闭塞的环境,使得茶农难以掌握外界的信息,对市场的行情、销路更是无法顺利对接。往往是上好的茶叶无处销售,茶农辛勤的耕耘得不到回报不说,还损失了不少成本,当时的商保正也是其中之一。
难道就只能听天由命?商保正那不服输的心开始蠢蠢欲动。没有市场的信息,走自产自销的路肯定行不通;要想卖个好价钱,就要走出去销售,只靠自家一点茶叶根本搞不上规模。商保正敢想敢做,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走上贩销之路。每到采茶季节,他就游走于各个乡村,开始收购茶叶。
一开始,贩销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早期淳安本地根本没有市场,交通状况也不好,经常是几个人雇只船,一起把收购来的茶叶运往外地销售,在别人的地盘上,价格受打压是家常便饭,碰到治安不好的地方,一群人上来把你的茶叶哄抢了,这一趟就白来了!还有价格上,明明跟买家谈好的价,等我把茶叶运过去的时候,买家临时变卦压价!没办法,运出去再运回来只有亏本,所以,只能吃哑巴亏了。”商保正道出了一路的艰辛。
后来,随着我县茶叶市场的建立,贩销之路才走得较为顺畅。在茶叶市场,商保正设立了营业房,建立固定的销售场地,让人家上门来收,免去了奔波之苦。2007年,他又抓住无公害茶厂改造契机,筹集60余万元建立了自己的无公害茶厂,面积达465平方米。第二年,又追加了20余万元,用于购置变压器、龙井机、提香、烘干机等制茶用具。将收购来的干茶经自家茶厂统一加工,质量有了保障,再拿到茶叶市场上销售,深受国内各地客商的认可。“今年,我的茶厂共加工了7500公斤干茶,产值达42万元,销售额有500万元左右。”商保正不无骄傲地说。
就这样,凭着一股肯吃苦、不服输的劲,十几年打拼下来,商保正渐渐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户,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并经浙江大学汤教授的牵线搭桥,茶叶已连续五年远销欧洲等地,而且需求量逐年增加,实现了走出国门的目标。
随着市场的开放,许多外地的商家开始直接走入乡镇的农户家收购茶叶,本地的茶农也开始自产自销,自家加工好后再拿到茶叶市场上销售,以赚取更多的利润,甚至有些人干脆跟随商保正的脚步,走上贩销之路。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保正却并不担心他的收购来源。说起秘诀,他只说了两个字,“诚信。”这两个字一直是商保正从商以来的宗旨,向客户销售,从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从茶农那收购,从不任意压价,碰上手艺不到家的农户,他还耐心向茶农们传授经验,手把手地指导。长久下来,在客户、茶农心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多的时候,一个晚上就能收800多斤干茶呢!”商保正从来不担心自己收不到茶叶。
“不能光想着自己致富,自己生活条件好了,也希望能为村里人,为老百姓做些什么。”同样也是村干部的商保正没有停下脚步。
“随着上江埠大桥的开通,里商乡的交通就更加便捷了。下步,乡里将充分利用茶叶资源,打造建立茶叶旅游观光园。我们村将抓住这一机遇,打造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利用茶叶资源,改建‘茶园迷宫’、新建‘品茶亭’、茶叶展示厅等一系列项目,从茶叶采摘到加工各个环节,游客都可以亲身体验,从中了解茶叶文化,力求打造‘千岛湖的梅家坞’,带动周边地区的农家乐产业,延伸茶产业,提升茶叶附加值。”商保正高兴地说道。(记者 徐丽 实习生 刘宇霞 通讯员 胡彩旺)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三农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