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坚持养蚕终致富——记屏门乡养殖户郑财林
发布时间:2010-10-18
坚持养蚕终致富――记屏门乡养殖户郑财林

  9月,屏门乡丁家畈村的晚秋蚕饲养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记者漫步在乡村小路,随处可见蚕农们忙碌不停的身影,养蚕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在蚕农们的言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蚕农郑财林的房前屋后,堆放着一堆堆刚清理出来的蚕渣蚕粪。郑财林告诉笔者:“这些蚕渣蚕粪是较好的农家肥,大家都把它作为桑树的‘基肥’,还施用在水稻、种菜、种果上呢。”

  今年54岁的郑财林,曾是丁家畈村的蘑菇种植户,由于蘑菇价格等原因,1991年,他放弃了种植了5年的蘑菇,改种起了蚕桑。渐渐地,他种桑养蚕逐步走向规范,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不少村民都登门学习。郑财林成了大家肯定的养蚕能手,而家里也变得富裕起来。一转眼近20年,如今村里的养蚕业跟山核桃、茶叶一起成了村民的主导产业。回忆起多年来的养蚕经历,郑财林感慨万分。

  郑财林回忆说,最初的养蚕想法并不是偶然产生的。当时养蚕周期相对较短,收益见效较快,经过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积极组织发动,村里大部分农户都养起了蚕,他也加入了最早的养蚕农户行列中。

  一开始,由于没有接触过,缺少经验,同时蚕容易发病,成活率不高,所以郑财林的蚕茧产量上不去,再加上当时蚕茧价格回落,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户开始放弃了,他们将原来的桑园改种花生、玉米等农作物,村里的桑园面积也缩减了不少。当时郑财林通过分析认为:只要保证小蚕成活率,在提高数量和质量上肯下工夫,养蚕仍然是一条致富的好途径。

  而光靠胆识是不够的,养蚕还必须依靠技术来支撑。文化程度不高的郑财林不仅买来有关的书籍材料,开始认真学习种桑养蚕的科学知识,而且积极参加乡党委政府举办的养蚕培训班和乡里党校组织的科技培训班,并不断琢磨思考,将学到的知识尽可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他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谈起怎么养蚕能让茧大、茧白、茧层厚、卖高价,郑财林觉得养蚕须先管桑。在桑园管理上,首先抓肥培。春天及早追施催芽肥,用粪肥和化肥混合追施;夏天追施抽条肥,先追一遍粪肥,后再追施一遍化肥,确保桑树稳长不早衰,并及时抓好病虫害防治。郑财林会经常到桑园内转转,掌握了解虫情,一有虫害,及时防治。在养蚕方面,郑财林很重视蚕室蚕具的消毒,对每道工序严格把关,在采叶、给桑、撒叶上都有一定的讲究,既让蚕儿吃饱吃好,又不浪费桑叶;同时,加强簇中管理,确保蚕茧洁白、无污染。

  如今郑财林已经是村里公认的养蚕能手,不少村民都向他讨教经验,他也毫不吝惜地详细讲解。随着今年蚕茧价格的攀升,郑财林脸上乐开了花,他对今后种桑养蚕的信心更足了。(记者 邵建来)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