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山村会客厅
山村会客厅:厦山村:红军精神扎根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0-10-18
山村会客厅:厦山村:红军精神扎根的地方

  山村简介:厦山村,位于中洲镇北部,由原泰厦村和茶山村合并组成,毗邻安徽省休宁县,是一个集山区、边区、老区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村。该村233户783人,现有耕地面积337亩,园地面积950亩,林地面积24523亩,茶叶是该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9月底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记者来到了中洲镇厦山村。这一天,是该村的大日子,由县委党史研究室和县政协文史委共同发行出版的《红色茶山》一书将在该村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前举行发行仪式。

  当天上午九点半左右,该村的纪念馆附近早已聚集了许多村民。他们中间有的是颤巍巍的老人,手拄着拐杖,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留痕;有的是三十多岁的妇女,几人成堆,手上抱着不大的孩子;还有的是四五十岁的汉子,目光沉稳,静静地站在细雨中。在纪念馆的门前,还有一个由小学生组成的方阵,他们戴着红领巾,穿着白色鼓乐队服,脸上既紧张又兴奋。

  在发行仪式开始前,记者到该村的红军纪念馆中转了一圈。只见馆内的墙壁上贴满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淳安的相关资料,有的是文字描述,有的是照片信息,有的是将领介绍,每一部分都非常详细。有村民告诉记者,该村的村民主要分三个姓氏,分别是汪姓、项姓和徐姓,这个纪念馆原本是项氏宗祠,当年红军来到该村后,该祠堂就成为红军的伤员疗养驻地,曾经挽救过许多红军战士的生命。

  记者在该纪念馆内的资料中了解到,1935年1月初,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担负着“北上抗日先遣队”重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正在辗转跋涉,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下来到了茶山村。1935年1月9日晚,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会议在该村方氏宗祠内召开,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粟裕、刘英等红军将领参加了会议,史称“茶山会议”。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随着《红色茶山》一书发行仪式的启动,纪念馆门前的众多学生整齐地唱起了《十送红军》,歌声悠扬、凄婉且又饱含深情,让不少在场村民和前来参加仪式的人们眼帘中都蒙上了一层“水汽”。

  汪佳庆,厦山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他告诉记者,从小时候起,他就从父辈口中听到许多在该村流传的红军故事。

  “我从我爷爷那辈听到,红军来到我们村的时候,经过连续几天的转战,可谓人困马乏,更加糟糕的是恰逢天气特别寒冷的冬天。当时司令部就设在茶山村,伤员的修养基地在泰厦,大概有五六千人马。”汪佳庆回忆说,当时红军在附近古关隘和敌人展开了交战,有许多战士负伤。甚至在大年初一的时候,还在和敌人打仗。当敌人来到后,许多来不及撤退的伤员都光荣地牺牲了,而曾经留宿过红军的村民住房也被一把火烧掉。“红军当时太艰难了!”说起这里的红色历史,汪佳庆唏嘘不已。

  当记者和汪佳庆交谈之际,一位87岁的老人走了过来。这位老人曾经历过那段历史,他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红军非常重视宣传。来到他们村子后,很快就写了许多标语,比如“打倒土豪劣绅”、“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之类。

  虽然距离当年红军进驻该村已经有70多年了,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当地的村民都没有忘记这段历史,在该村的男女老少中,依然流传着许多红军的故事。如今,随着红色旅游开始兴起,该村的“茶山会议”旧址已经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参观。同时,学习当年红军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厦山村,这样的理念已经深入每一个干部的心中。

  记者在厦山村的大街小巷中转了一圈,发现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宽阔的村中大道,齐全的村民健身园地,以及崭新的公共厕所、便捷的农村卫生室,处处都显示出该村这几年来的新农村建设成果。记者相信,留在这里的红军足迹永远不会被人淡忘,这里的村民也会继承红军留下的宝贵财富,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记者 方俊勇 文/摄)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