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让好茶走出深山——记茶叶加工营销大户鲍和荣
发布时间:2011-03-18
让好茶走出深山――记茶叶加工营销大户鲍和荣

  鲍和荣,现年61岁,他生在深山,长在深山,是鸠坑乡翠峰村里的一名普通村民,他深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他希望就在这片山水之间能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鲍和荣的父辈都是种茶为生,由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缘于对茶叶的兴趣,他喜欢与一些爱茶、懂茶的朋友,共同探讨一些与茶有关的话题。凭着自己多年的市场经验,敏感的市场嗅觉与意识,使他认识到茶中自有大文章,更有发展的空间,只要做好做精茶文章,必定能展示自己的价值与能力。

  1997年,在家人支持的情况下,他毅然承包了临近严家村头500多个平方的老茶厂。同时以优质的鸠坑高茶采制加工销售为切入点,开始了在家乡的创业。鲍和荣介绍,前些年由于茶叶受季节影响,上市较晚,茶农的加工工艺粗糙,影响了茶叶的价格与茶农的信心,许多茶园长期疏于管理。

  针对这一现状,他首先在自家茶园进行改造,结合多年加工制茶的实际,摸索经验,参照一些好的茶叶产区的经验技术管理,积极主动地与村里其他村民交流,让大家都行动起来。正是这样,近年来春茶采摘时,由于茶树的长势得到改变,不仅芽头粗壮,叶面肥厚,而且便于采摘,使鲜茶的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与其他没改造的茶园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在制作的工艺上,鲍和荣三番五次地告诉村民,一定要改变以往的粗糙式加工。凭着工艺水准的提升,他积极收购附近村庄农户的茶叶并推向市场,当年就产生了显著的效益。以茶农一亩茶园为例,前几年每季春茶仅能卖到1000元左右,通过改造茶园春茶卖到了3000元。

  春茶采摘期间,不少茶农纷纷找到鲍和荣,他言传身教,并以市场价收购了他们的茶叶,同时由于茶叶基地面积扩大,他主动去市场摸底并联系到经销商。后又不断投资更新加工设备,目前,加工厂里各制茶设备共有20多台。鲍和荣说,到了每年4、5月份是最为繁忙的时候,他白天除了指导工人收购农户的鲜茶加工,晚上还得联系客户将茶叶运出去。如果数量少,可以快递,数量多的话,就要装车运送,反正得尽量满足客户要求。

  目前,鲍和荣正雇人收购柴火,对机器设备进行检修。他说,清明前后,茶叶就要采摘了,收购加工会一直忙活到9月份左右。说起茶叶品质,鲍和荣如数家珍:鸠坑毛尖外形紧结,硕壮挺直,色泽嫩绿,白毫显露。冲泡后芽叶肥壮,清澈完整,色泽明亮,银毫长而特显,茶味芬芳而带有熟栗子香,滋味鲜浓。同时鸠坑茶分三级,鸠坑毛尖在清明前后采摘,鲜叶要求嫩、匀、净。清明前采制的称毛尖,品质最好。

  和以前相比,鲍和荣更是感触良多。手工炒制茶叶劳动力成本较高,现在采用机械化炒制茶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一台机械炒制可抵3、4人手工炒制,而且一个人可以操作二台机械。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县里、乡里、村里都大力推广机械化炒制,为推广好茶叶机械化炒制,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并积极举办茶叶机械化炒制培训班,作为老百姓应该多学习,抓住机遇,多看多学,总会提高茶叶品质的。

  怀着对鸠坑毛尖的喜爱,鲍和荣也怀着新年的憧憬。他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多挖掘本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商会、展会等宣传窗口,宣传鸠坑毛尖特色,激起消费者的好奇心与购买欲,让鸠坑茶走出浙江、走遍全国,让家乡好茶叶卖上好价钱。(记者 邵建来)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