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蚕桑产业鼓起农民腰包本
发布时间:2011-08-04
蚕桑产业鼓起农民腰包本

  “栽桑养蚕,一树桑叶一树钱”、“男采桑,女养蚕,三十余天见现钱”。

  蚕桑是我县农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屡经坎坷,几起几落。但近年来,我县通过抓栽桑、建基地,抓公司、签定单,抓科技、增效益,抓招商、促开发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和创新型作为,跳出了“高潮种、低潮砍,高潮论成绩、低潮无人问”的市场怪圈,实现了蚕桑产业规模巩固、效益提升的新目标、新跨越、新格局。

  今春,全县共发放春蚕种55498张,生产蚕茧2547吨,蚕桑总产值14868万元,平均张产45.9公斤,平均茧价2458元/担。与去年同期相比,蚕种饲养量增加262张,增幅0.5%,生产蚕茧增183吨,增幅7.7%,蚕桑总产值增4083万元,增37.9%,张种产茧增3.1公斤,平均茧价高638元,高35.1%。

建基地 栽桑园 转变是关键

  “十一五”初期“蚕桑大县”发展战略刚启动时,我县曾出现过“铺天盖地栽桑,家家户户养蚕”的盛况,养蚕量达到6万余张,产值近1亿元。但一受茧丝绸市场疲软情况的影响,栽任务桑、毁成林园的现象就凸显,桑园面积一段时间曾萎缩。

  为破除这一难题,我县首先在思想进行了解放、在思路进行了创新、在生产方式进行了转变,即:由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养蚕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达到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的指标,实现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集约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体系产业化的蚕桑产业目标。

  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对蚕桑产业的影响,我县蚕桑传统产业的现代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栽桑建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县转变栽种应付桑为效益桑、变零星桑为成片桑、变“五边桑”为田园桑,积极指导蚕农做好桑园培护管理,全面实施桑园测土配方施肥;做好桑树病虫测报点调查,及时发布桑树病虫情报和预警信息,全县9个蚕桑示范园区和连片50亩以上的桑园共5万余亩,现已全部实施桑园统防统治,并为蚕农提供和推荐治虫药品和电子加温器,深受蚕农好评。

抓公司 签定单 农民吃下“定心丸”

  2011年3月初,威坪镇楼厦村养蚕大户唐东峰还对春季养多少蚕一直犹豫不定,担心价格上不去,不如在家门口打点小工,附带养蚕。但很快,他打消了顾虑,不仅加强了自家桑园施肥管理,还承包了1.75亩桑园,春季二批次就领养了5.75张蚕,比2010年同期增加1.5张。究其原因,是他与县茧丝绸公司签订了第三轮蚕业合同,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公司承诺将最低保护价从900元/担提高到1200元/担。今年春蚕,唐东峰共生产蚕茧226公斤,蚕茧收入12037元,比2010年多7000余元。用他的话说“签了合同,好比给我吃了定心丸,养得多就能挣得多。”

  如此局势得益于我县充分转变产业经营方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丝厂”的协作模式,并与全县2万余户蚕农签订“蚕业合同”,全面推行《千岛湖桑蚕鲜茧》地方标准,坚持仪评计价和试样公检计价,坚持“价高随行就市,价低补偿保护”,有力地推动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茧丝行情低迷,我县及时启动收购保护价。据统计,2008、2009两年我县共让利4700余万元,保护了蚕农利益。

科技推广强手段

  科技运用,同样是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必须手段。浪川乡洪家村养蚕大户徐国良,自2001年以来一直以养蚕为主业,他介绍说,以前一张蚕防治病用药成本在40多元,现在不到10元,以前一期养20张蚕就得请12个工人忙15天左右,但现在运用了自动上簇、机械消毒等技术后,今年春蚕,他养了40多张蚕也只需20个工人干10天即可,大大减少了成本。目前,许多农户建有小蚕专用蚕室,配备小蚕电子加温补湿设备,方格蔟营茧使用率达到100%。

  我县另一重大工程就是“十天养蚕法”的推广实施。梓桐镇农户胡富财介绍,“十天养蚕法”不仅使蚕茧产量、质量提高,另外小蚕饲养期间可以从事其他农事而增加家庭收入。通过实际操作对比和效益促动下,目前已有3256户养蚕户踊跃参加“十天养蚕法”,约占全县总养蚕户的16%。同时,我县已建立“十天养蚕法”标准示范点126个、一般示范点298个,几乎每个养蚕村都有示范点。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