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乐为蚕农拓富路——记食用菌种植大户方玉泉
发布时间:2012-04-24
乐为蚕农拓富路――记食用菌种植大户方玉泉

  桑枝食用菌是我县的新兴亿元产业。桑枝条,这种昔日只能当柴火的废弃枝条,现在是致富宝贝。在桑枝食用菌生产大军中,方玉泉算是青年一代。2006年,既不懂蚕桑,又不懂农机的他,一头扎进了食用菌产业,从零开始,硬是做出了年销售500多万元,为社员二次返利达20余万元的成绩。

  2006年,方玉泉放弃用心经营6年的公司,毅然从甘肃兰州回乡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介绍我县桑枝食用菌的电视节目,顿觉眼前一亮:我县是蚕桑生产大县,有大量废弃桑枝条,食用菌又是健康食品。废弃桑枝条统一收集,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蚕农收入,桑枝食用菌有发展潜力。

  说干就干,方玉泉先到威坪镇某食用菌种植基地,向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学习,又到丽水、松阳等地拜师。2008年,他开始自己种植,在县农业局的帮助下,落户在威坪镇方宅村原种子公司的种子基地,又聘请到食用菌高级技师入驻,请市农科院食用菌专家作顾问。第一年,方玉泉的30万棒食用菌就顺利投产,年产值达到了160万元,这给方玉泉继续食用菌之路注入了信心。

  从2008年的30万棒到2011年的160万棒,方玉泉的食用菌生产规模越做越大。随着菌棒数量的逐年增加,原来小型的粉碎机加工桑枝条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栽培基质的供给。

  没有现成的设备,方玉泉就自己动手改良。最终通过与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探讨沟通,去龙泉等地考察,针对枝条纤维含量较高的特性,设计图纸,改良刀片。改良后每小时可粉碎1至1.5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可向其他菌农供给栽培基质。

  在自己发展致富的同时,方玉泉想到了蚕农,想到他们也有致富愿望。2008年12月,他成立了千岛湖桑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欢迎威坪的蚕农入社。有的社员倾向于做后期培管,合作社就以成本价提供菌棒;有的社员倾向于自己生产菌包,合作社就无偿提供生产技术。食用菌基地也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了30余个就业岗位,蚕农们利用农闲在基地上做活,每年可增收6000多元。

  一直以来,合作社按照管理民主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产业效益化的“六化”要求,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注重科技提质量、创新品牌拓市场,规范运作增效益,以“集中粉碎+集中生产+分户管理”的模式,引领全镇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桑玉食用菌生产基地是省、县食用菌精品园和市、县级示范园区,社员种植食用菌面积达1800余亩,合作社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2011年,方玉泉核心基地生产的各类食用菌销售收入达560万元,销售额通过效益分配社员二次返利达20万元,为威坪镇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2011年方玉泉被评为第八届“杭州市优秀农村青年兴业带头人”。

  2012年合作社再次引入科技,创新产品品种,开始探索生产天麻、蛹虫草等产品。方玉泉通过多元化生产,达到多提供就业、多带动农户、多渠道增收的目的,向现代设施农业园区进军。(记者 鲁谊)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