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山村会客厅
山村会客厅:日新月异石颜村
发布时间:2012-05-02
山村会客厅:日新月异石颜村

  山村简介:姜家镇石颜村距离姜家镇3.5公里,车程6分钟。由墩上、茶园上、荷家、董家四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3.6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181户村民,人口600人。2011年5月石颜村启动了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村容村貌是日新月异。

  大雨倾盆的日子走进姜家镇石颜村,是另一种风情。淡黄色、白色、灰色相间,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或背山而建,或临溪而居,隐于老树下,藏在竹海中,在烟雨蒙蒙中更增添了一股江南韵味。

  石颜村位为袋形地貌,入口处狭窄,两峰夹一溪。沿溪前行约300米,豁然开朗,整个村庄布局呈“U”字型,农居分布在三面环山的田野中。

  4月的石颜村,田野里满是绿油油的油菜,油菜枝干已结上了一串串细长的油菜籽,散发着阵阵果实清香。石颜村里贯穿的三条小溪,从村后的山中流出,将村庄分成四个自然村落,小溪在村口汇合,溪水常年清澈见底,叮咚作响,为村庄增添着灵气。

  因为有溪,所以多桥,不过因溪水很窄,很多都是简化了的桥,方便村民出行。在这些桥中,有一座古石拱桥,建造于清朝嘉庆年间。听闻村中有古桥,这天,记者也有意寻找古桥的身影。最终在村委主任洪日财的指引下,一睹这座历经两百余年的古桥。至今,古石拱桥依然承载村民往来两岸,只是桥面已经浇筑了水泥,看不到古桥的样子,还是从桥的侧面依稀看见老样子。桥拱中间一块扇形的石头上,刻有嘉庆年的字样,时间长了,字迹已变得模糊。两侧大小相似的长方形石块一片一片紧挨着,石头上,石缝间长出了青苔,生出了藤蔓。青灰色的石头点缀着绿色,古桥依然生机盎然。

  “传说,桥的这一头不是平坡而上,而是一级一级的阶梯走上桥,桥的那头还有一个凉亭。只是经历的时间长了,没有留存下来。”洪日财话语间流露些许遗憾。

  石颜村有古桥,还有许多民间故事。2011年,村两委请年长老人回忆、讲述村子里的民间传说,将其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在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中,将这些民间故事配上图片绘画上墙,供村民和客人观看。这些绘有民间故事的墙面也成了石颜村一道特别而美丽的风景。走在村子里,时而就会发现有故事的墙面,停下脚步,阅读一番,了解村子的历史人文,也别有一番风味。

  所以,石颜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也许不起眼的一座山、一块石头、一座老屋,就有一个故事。你看,村后的百担湾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石颜墩上小村有一个勤劳的洪老汉,在小山岙开垦出来的土地上种上了粟谷,长势很好。一位采药翁经过,称这一湾粟谷有一百担,但洪老汉不信。到了收割时,割了九十八担后,只剩一小块未收割。洪老汉想肯定没有一百担了,采药翁只是说说而已。洪老汉一共装了九十九担,挑回家时,有一担在半山腰跌翻了,但却怎么也装不进箩筐,最后又装了一担,刚好一百担。洪老汉才知那位采药翁是位神仙,从此小山岙被称作百担湾。

  2011年,石颜村启动创建市“美丽乡村”精品村,通过建筑整治,拆违拆旧,消除赤膊墙,以白色和淡黄色为农居主色调,融入徽派建筑的风格。又通过庭院整治,许多村民的小院清一色由白色栅栏围成。通过环境整治后,全村生活污水纳管处理达到95�以上,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今年,村里还将建成公园、改善小溪、修复水口神坛、绿化村道。“现在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以前是大不一样了。”村民张小红发出这样的感慨。张小红告诉记者,自己在外工作了10多年,去年8月份回乡看看发展情况,就决定留下了。是什么留住了他?张小红说,是家乡的发展让他看到了机遇。“以前在外不愿意回家,因为农村卫生不好,垃圾乱扔,现在村里建设得很好,卫生、整洁、美观,现在还在建,希望我们村能够再好一些。”现在张小红在村附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建设自己的家乡。

  “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提供了很多就业创业的机会,有了经济收入的来源,就能够让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就业。”提起张小红的回乡就业,石颜村党支部书记洪之满说,今后村里就业、创业的机会将有更多,希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既增加收入又方便照顾家庭。“村两委坚持把‘提高村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作为奋斗目标,在土地整理的基础上,成功流转土地330亩,引进铁皮石斛、食用菌、有机蔬菜3家现代农业企业,预计可带动劳动力120人,另外,镇里的工业平台中近4000平方米的来料加工厂房即将落户,今年开始,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增加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会迎难而上,紧抓创建市“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契机,结合姜家镇“风情小镇”开发的有利形势,努力把石颜村建成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洪之满对石颜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