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简介:赤川口村坐落在我县西南部,距离汾口镇4.5公里,淳开公路沿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赤川口、赤川源、西坞三村合并而成。目前,该村有484户1568人,拥有非常厚重的人文历史,村民收入以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该村村容不断改善,农户生活水平也稳步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月8日上午,大雨初歇。
在赤川口村村级文化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这个依山傍水的古老村庄。
“要看什么呢?我们这里可是亮点多多!”村级文化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村妇女,刚刚上任还没有多久,但是对于该村的历史文化,却有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汾口草龙、龙门古塔、余四山墓、余氏家厅、农村新景……一个个名词在她口中不断蹦出来。
我们决定先去离赤川口村1公里左右的龙门古塔。车辆在淳开公路旁停下,才走几步路,一座充满徽派气息的七层古塔赫然出现在眼前:整座塔黑白相间,六面七层。黑的是腰檐,用菱角牙子结合平砖相间叠出,檐角有起翘,白的是墙壁,极其朴素。由于时间久远,塔刹已经不见。顺着塔内部的梯道往上爬,很快就到了塔的最高层。从塔内的券门往外看,周边风光尽收眼底。
“龙门塔,明代,残高27米……2005年3月与余四山墓合并为一处,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回到塔下,记者看到了一块石碑。随后,在村文化员的指引下,看到了几米处的余四山墓。根据记载,余四山,名乾贞,字秉智,是明隆庆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
从龙门古塔出发,很快就到了赤川口村。这是一个被农田包围的村庄,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极佳。
在该村的村口,就可以远远看见一座高大的古代建筑,这座建筑就是余氏家厅了。余氏家厅,又叫象贤堂,始建于明朝,清代重修,分为门厅、正厅、天井三个部分,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门厅牌楼式,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中间阑额书“科甲传芳”四字,雕有各种人物、飞禽、走兽、花卉,造型美观,工艺细腻,是省级文保单位。
从余氏家厅侧门进入,视野豁然开朗。正厅和天井都非常大,看上去古色古香。在厅的一侧,还堆放着好几条长长的草龙。汾口草龙?记者脑海中蹦出了一个词。
陪同的村级文化员点了点头,肯定了记者的猜测。她笑着说:“传说草龙和余四山有关,这位余氏的先祖在梦中得知村子的后山将山洪爆发,于是提前通知大家搭建了水笕,躲过了这一劫。之后村里就有了舞草龙的习俗。”
经过五百多年的代代流传,草龙这一极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品牌已经成为了汾口镇的文化瑰宝。每年中秋节,该村就会用稻草扎成一条条长长的草龙,在草龙身上插满香火,绕村起舞,祈求平安。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汾口草龙代表淳安进行了表演。现在,草龙已经列入了杭州市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
从余氏家厅走出,很快就走到了村里的小溪边。这条经村的小溪有个名称叫赤川口溪,有四五米宽,因为这几天下雨,溪中水量充足,发出哗哗哗的巨大响声。“以前中秋草龙舞完了,根据传统都会丢弃在溪流中,任其随着溪水消失。现在讲究环境保护,早已经不这样处理了。你看,我们村里的环境还行吧!”村级文化员说。
赤川口村的环境确实不错,而且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记者从村头走到村尾,所过之处,都是干干净净的。村道路沿溪一侧,都装上了精致的石雕栏杆。在村中,还有两个即将完工的公园,一个即将结顶的公厕。
绕了一个圈,最后回到村头。在村头的村办公室里,记者找到了该村的党支部书记余善其。这位村“一把手”之前正在和几个村干部开会,会议的主题是村拆危拆旧项目的推进。
“2011年,我们村被列为县级特色示范村,对照‘拆危房、强设施、改庭院、优环境、重特色’的要求,将工作进行了细化,分成了拆违拆旧5000平米,建休闲公园2个,墙体美化4000平米,村庄绿化、河道整治以及保护700米、庭院改造、卫生整治、三格式厕所改造100只等设施项目。现在这些项目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处于扫尾阶段。”余善其说。
对照着村里的项目实施表,余善其说,拆危拆旧还有20%没有完成,主要是很多村民不舍得拆老房子,他们正在继续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另外,今年还将完成庭院改造和公园建设。他表示,赤川口村的定位就是人文历史型,所以该村将大力优化环境,在今后将以汾口草龙、余氏家厅、余四山墓、龙门古塔等为着力点,深挖“明”文化开发,大力发展以“明”文化为引领的农家乐观光游。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三农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