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耀在中洲镇中洲村,街上一个来料加工点内,缝纫机“咔咔”地敲出节奏。钢针过处,流散出一片比阳光更明媚的色彩。
从基本成型的布料看来,是一件件绚丽的长裙。随手提起一件,往身上一比,长裙摆一直拖到地上。管理员翁来凤笑了:“这是出口国外的连衣长裙,那边人长得高大,裙子也又宽又长。”
这个来料加工点的创办人是土生土长的中洲人程有建。程有建早先在海宁打工,后来跟着一位朋友跑起了来料加工,一做就是十几年。他注意到,农闲时节,家乡有不少富余劳动力,自己有资金和经验,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
在镇政府的协助下,程有建从前年开始起步,陆续在中洲镇中洲村、霞坑村、徐家村等地开办了四个加工点,培育二级经纪人五个,带动农户致富60余人。最近,他又在汾口镇新开设了一家加工点。
程有建借助自己的老关系,很快把这几个来料加工点搞得红红火火。裁剪好的布料从海宁运来,分发到各个加工点。长裙制作工序简单,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工资也不低,这吸引了不少村民。
汪衍花原本在家务农,去年三月开始在中洲村的加工点上班。“我本来一点都不会,可是这个做起来挺容易的,我学了一个礼拜就掌握了,现在一个月能做60件吧!”她说:“我们做的衣服销路特别好,听说有些国家天气热,一年四季都穿这种裙子。”
在中洲村的二十多位巧手女工中,汪衍花的动作并不是最快的,这里效率最高的女工每月能做出80件。平均一下,每人每月大概做50件左右。这样算下来,程有建的五个加工点,每个月出口裙装的数量就有两三千件。
每做一件裙子,女工可获得两块三的工资。翁来凤说,这工资可不低了,去年一年,程老板发放的工资就有100多万,隔壁村、附近村的不少村民都想来做呢!
程有建开设来料加工点,为家乡百姓搭起了致富桥。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来料加工场地小、资金有限,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把产业做大,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记者 郭楠)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三农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