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简介:左口乡龙源庄村位于光左公路一侧,有1900多人口。该村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人均收入较低,但是村民们有勤劳的双手和自立自强的理念。自2006年以来,县、乡两级妇联大力发展来料加工,龙源庄村村两委也非常支持和重视本村来料加工业的发展,村民们纷纷加入来料加工队伍。6年时间,龙源庄村共发展了3个家纺点和2家套笔点,解决了近300个富余劳动力的常年就业问题,低收入农户们也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从2009年到2011年,龙源庄村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来料加工专业村。
2009年,龙源庄村低收入农户户数达100余户,人均收入仅3000余元;如今龙源庄村人均收入提高到了4000余元,低收入农户降低到了69户,实现这样的大进步,靠的并不是其他,大都是村民们争做来料加工,用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龙源庄村是一个来料加工专业村,所以,走进龙源庄村,来料加工可谓遍及全村。有的村民集中在经纪人提供的加工点,有的村民则热衷领材料回家加工,既不误家事,又利用了时间。暑假里,除了常年做来料加工的老人、妇女外,还有在家的学生。孩子们完成暑假作业之余,或帮着家长打下手,或自己独立加工,个个都是好手。
为展示来料加工在村里的普及程度,该村妇代会主任方夏英顶着炎炎烈日,领着记者在村里走访了近2小时。“这家男主人腿受伤了,妻子把材料领回家做”、“这户两位老人,一年下来,也能做几千块”……一边走着,方夏英一边做着介绍。她告诉记者,留在村里的除了老人、残障人士,就是孩子,这样的人群做工的机会很少,但是日常的花费却不低。正好来料加工不挑人,只要愿意做,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有活干,在家也能干,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所以,村民们只要有能力,都愿意从事来料加工,只要有功夫,就会拿起来料加工,从来没有人嫌弃一分两分的加工费,而是长久坚持,积少成多。
“现在的好政策特别鼓励低收入农户加入来料加工,村里有低收入农户30多人从事来料加工业,上半年他们的加工费合计有10万来块,人均有3000多块呢。可能在我们看来不多,但他们都是身体条件比较特殊的人。”说话间,方夏英领着记者来到了村民方雪英的家中。老旧的平房,厅堂也有些灰暗,方雪英正坐在堂前静静地套笔。说着自身的困难,方雪英眼眶不禁湿润起来:“我心脏不太好,腿也有毛病,小时候伤的,几十年了,根本干不了农活,以前挣不来钱,但每天需要吃药花钱,每个月都要花四五百块。如果身体不好去趟医院,还不止这些呢。现在在家做来料加工,一年到头,药费还是能赚来的。”说话间,方雪英也不忘手中的活儿。记者看到,她略显苍白的脸上透着一股韧劲。
从方雪英家出来,记者忍不住问方夏英,方雪英每个月自己挣的加工费有四五百元吗?方夏英不加思索地说:“那有的,每天十几二十块钱的加工费还是能做出来的。”听着方夏英的回答,记者也感觉脚步轻松了许多,如同方雪英说起来料加工时流露出的欣慰感。
炎炎暑期,走在龙源庄村,所见来料加工的另一番场景,便是放假在家的孩子们也端坐在加工台前,双手灵巧地套着笔。在村民方旺凤家的来料加工点,就清一色聚集着七八个十岁上下的孩子。孩子们像大人似地坐在台子前全神贯注,套起笔来安静迅速,一点也不受干扰。
说起孩子们做来料加工,方旺凤有些怜惜起来:“这几个孩子都挺懂事,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每天做了作业,就来这里套笔,手脚也挺快,一天做十块八块的不成问题。至少自己零花的钱能做出来吧。”方旺凤告诉记者,孩子们都有一股劲,套起笔来你追我赶。“那天小雨早上晚来了一会,比别人少套了50支笔,当天中午大家都去吃饭了,她就是不肯去,硬是一个人套了50支,才回家吃饭。”听着方旺凤的介绍,记者不得不佩服起这个小姑娘的韧劲。听着我们的夸赞,小雨却一言不发,低头自顾自地做活。
整个村子走下来,记者发现像小雨这样懂事的孩子,村里还有很多。他们在家完成暑假作业之余,纷纷加入来料加工的队伍。在他们幼小的心智里,也许还不能完全理解为父母亲分担的涵义,但是他们却真正为父母分担着!
40多岁的中年男子患有内风湿,却在来料加工中学会了缝纫;手脚不便的残疾人,每天专注套笔,有了自己的一份收入……在村子里转着,还能听到很多这样美丽动听的励志故事……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三农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