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糯玉米生产的增产增效种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常言道:“农作物夺高产,三分靠种,七分在管”。田间管理上着重抓好破膜放苗、查苗补缺、早去分蘖、看苗追肥、培土壅蔸、辅助授粉、防治害虫等田间管理技术,培育早发壮苗为增产增收打基础。
1、破膜放苗
春季直播地膜覆盖种植甜、糯玉米,一般在播种后10~12天,幼苗开始出土,等生长到2~3片叶时,选在冷尾暖头晴天下午进行破膜放苗,切忌在大风或寒潮降温时放苗。因为地膜内温度、水分等条件比较好,幼苗生长很嫩,在晴天下午破膜放苗受外界温度和水分蒸发的影响小,使幼苗逐步得到锻炼,有利于培育壮苗。若是在大风或寒潮降温天放苗,幼苗经受不住外界恶劣气候变化的影响,容易萎蔫或死亡。在晴天上午也不宜放苗,因为上午放苗,幼苗刚接触外界环境,就遇高温暴晒,使幼苗体内水分迅速蒸发,也容易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
破膜放苗方法可采用竹签或铁丝,对准幼苗把膜破个小口,放苗出膜,随即用细湿土沿幼苗茎基封严破孔。若是破口封压不严,白天地膜吸热增温时,从破口处向外散热,并伴随水分散失;夜间降温时,冷空气又从破口处进人膜内,如此的大幅度昼夜温度变化,很容易伤害幼苗。细土封口可以阻止空气流通,抑制杂草生长。
2、查苗补缺,适时间苗、定苗
由于鼠、雀、地下害虫危害,或放苗不及时、出现烫伤等原因,都会造成缺苗。出现缺苗及时取大壮苗补栽,并浇足定根水,成活后再施一次腐熟稀水粪,促其平衡生长。直播3叶期开始间苗,5叶期定苗,也可在5叶期1次完成间定苗。适时间苗、定苗可避免幼苗间争夺养分、水分,有利于促壮苗。
3、早去分蘖
甜、糯玉米苗期有发生分蘖的习性,一般是7~8片叶时,从基部1~3片叶腋中长出分蘖,分蘖大量消耗养分,影响主茎生长,自身又不能成穗,应及早去掉,以促进主茎生长,提高商品品质。去蘖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根据分蘖紧贴主茎,呈扁型生长的特点,用手向叶鞘两边掰比较容易去掉,向上拔不但难以去掉分蘖,而且会把主茎一起拔掉或松动主茎根系。去蘖最好在晴天进行,有利于伤口较快愈合,减少病害侵染的机会。去蘖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要去两次,第一次在分蘖出现时进行,7-8天后再去一次。
4、浇水抗旱,防涝排渍
甜、糯玉米应在播种后及时浇水,育苗移栽后,要浇足定根水,遇到持续干旱天气,要连续浇水抗旱2~3次。苗期应注意防涝渍,中后期防干旱。春播多雨季节应注意排涝,做到雨停沟内无积水。秋播干旱季节要做好抗旱,采取沟灌,切忌漫灌,灌后及时排除渍水。以确保直播田块出苗整齐,移栽田块全苗成活。甜、糯玉米抽雄到吐丝期对水分反应是需水的关键时期,遇旱要及时抗旱灌水,防止秃顶缺粒。籽粒灌浆期玉米需水量也很大,尤其是乳熟期遇旱浇水能显著提高果穗产量和品质,有水浇条件的地区一定要注重甜、糯玉米的后期灌水。
5、中耕除草,培土壅根,预防倒伏
露地栽培种植甜、糯玉米,可在玉米苗期、拔节期或大喇叭口期,结合施肥进行中耕除草。玉米田杂草以人工防除为主,通常在苗期4叶~5叶期施苗肥时进行浅耕除草。在苗期浅耕的基础上,在拔节期施穗肥时要深耕1次,锄深10~15厘米,要锄净杂草,不漏耕,不伤苗,疏松土壤,促进根系下扎。大喇叭口期结合追施攻穗肥进行中耕培土,耕深6~7厘米,培士�15厘米左右,有利于排灌和防止倒伏。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最容易出现倒伏。因为喇叭口期茎叶生长旺盛,气生根系尚未形成,遇到大风雨天气,就会出现倒伏。尤其是地膜覆盖栽培地块,次生根和气生根系入土浅,应特别注意做好防倒伏的田间管理。若是遇到大风暴雨,造成植株倒伏,可在风雨停后及时进行扶苗,用脚将根部踩实,并培土壅根。
6、去除多余雌穗
玉米雌穗由腋芽发育而成,一般除茎秆顶部的4-5个节不能形成腋芽外,其它叶腋中都能形成腋芽,但不是所有腋芽都能形成雌穗,部分品种在阳光、肥水条件优越时,会出现3-5个腋芽发育成雌穗的现象,如果听任3-5个雌穗自由生长,则每个果穗都很小,而失去商品性。因此,应及时去除下部雌穗,留顶部第一果穗,以提高果穗的商品性。
7、人工辅助授粉
人工辅助授粉是提高玉米结实率,减少秃尖长度,增加产量的有效措施。在遇到高温干旱和连续下雨等不良天气,出现植株间抽雄吐丝不一致,以及叶片遮盖雌穗花丝的影响等情况下,都会影响正常授粉,会使授粉不良,出现秃顶缺粒等现象。尤其是偏迟抽出或吐丝较晚的雌穗,常因得不到充足的花粉而形成严重秃顶,甚至不结实。为了提高授粉结实率和商品果穗率,应在抽雄吐丝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绝大多数植株抽雄吐丝时,要用木棍或竹竿顺玉米行推动植株,使花粉散落,可进行1~2次,提高群体植株授粉率;二是人工采集花粉,装入授粉器内,对少数吐丝迟的雌穗,进行人工单株授粉。时间以晴天上午9-11时最佳,如遇阴雨天,雨停后即可进行。(通讯员 方肇成)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三农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