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采取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间作套种、水旱轮作、健全田间水系、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等农业防治措施;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优先采用生物天敌、杀虫微生物、Bt制剂等生物防治;结合灯光诱杀进行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做到早防治,早控制危害。采收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确保鲜食玉米的安全食用。
1.防治害虫
危害甜玉米的害虫比较多,苗期以地老虎为主,穗期主要是螟虫类。
地老虎。地下害虫咬食或钻蛀玉米幼根、地下茎、幼苗嫩茎,常常使玉米幼苗因主根或茎被咬或咬断后而导致死亡。为害较多的是地老虎。
防治技术:综合采取种子包衣,铲除地边杂草,减少地表产卵场所,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或糖浆诱杀成虫。预防措施主要有:播种或育苗移栽后,每亩可用3%毒死蜱粉剂4-6公斤拌过筛细土10公斤均匀撒在厢面上;也可在移栽时亩用48%乐斯本乳油80克兑水500公斤浇施防治地下害虫;苗期用4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兑水500-1000公斤浇根进行防治。玉米出苗后也可用药剂诱杀,每亩用90%的敌百虫晶体50克,温水溶解成250毫升药液,拌入30千克麦麸中,于傍晚撒在地边上,并盖上新鲜嫩草诱杀防治地老虎幼虫。
螟虫类。危害玉米的螟虫有多种,包括亚洲玉米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台湾稻螟、大螟、黏虫、棉铃虫等。发生危害的阶段从幼苗期到穗期,在玉米生长前期,主要咬食玉米的叶片,严重时导致叶片大量被食,影响生长;抽雄穗后以钻蛀方式危害雄穗、茎秆和果穗。其中亚洲玉米螟4龄前幼虫喜在玉米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处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可见危害形成的排孔;雄穗抽出后,呈现小花被毁状。幼虫以钻蛀茎秆、果穗、雌雄穗穗柄为主,在茎秆上可见蛀孔,蛀孔外常有玉米螟钻蛀取食的排泄物,茎秆、果穗柄被蛀后常引起折断。幼虫主要在茎秆内化蛹。其他害虫以幼虫大量取食玉米植株幼嫩叶片,在叶片上造成不规则的缺刻,严重时导致幼苗死亡。
鲜食玉米是食用鲜果穗,防治害虫应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应坚持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第一,农业防治。在玉米收获后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有效减少下代螟虫基数;在越冬代化蛹前,将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进行处理,如沤肥、用作饲料、燃料等,可消灭部分虫源,减轻春季一代螟虫为害;去雄灭虫,玉米螟喜欢集中在未抽出的雄穗上为害,在为害严重地区,可隔行人工去除50%的雄穗,并带出田外烧毁,可消灭一定数量的幼虫。
第二,物理防治。利用螟虫成虫的趋光性,采用固定的频振式或移动的太阳能式杀虫灯,每30~50亩安装一盏,灯管高度距地面150厘米左右,夜晚开灯诱杀成虫。
第三,生物防治。在甜、糯玉米集中生产地区,于玉米螟产卵期释放赤眼蜂。释放数量和次数根据螟蛾卵量而定,一般每亩地释放1万~2万头,分两次释放,雨季要抢晴放蜂;也可利用白僵菌治螟,白僵菌可寄生玉米螟幼虫和蛹内,用80亿~100亿孢子/克的白僵菌粉加滑石粉或草木灰按1:5混匀,每亩1~2千克用机动喷雾器喷施于大田;再就是在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用Bt乳剂600倍~1000倍液对准喇叭口喷雨, 间隔7天施用1次, 连续施用2次;或用Bt(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治螟,每亩用1000克,于玉米植株大喇叭口期丢入心叶内。
第四,化学防治。在玉米植株大喇叭口期,每亩用15%辛硫磷颗粒剂0.25公斤,与7.5千克过筛细土或细沙混拌均匀,每株1.5-2克,丢施到大喇叭口内;抽雄穗以后防治,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60-9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对为害严重的地块,在授粉结束时对花丝部分再喷雾防治一次。切忌在采收鲜穗前15天使用化学农药,确保鲜穗安全食用。(通讯员 方肇成)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三农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