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农事指南
鲜食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七):防治病虫 控制危害(2)
发布时间:2012-09-06
鲜食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七):防治病虫 控制危害(2)

  2.防治病害

  甜、糯玉米生产过程中发生较多的病害有纹枯病、粗缩病、茎腐病、南方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细菌性穗腐病等。

  (1)纹枯病。病害发生特点是在玉米拔节后即开始发生,种植密度大、田间荫蔽、土壤湿度高的田块发病重。病害表现症状:病菌破坏叶鞘甚至茎秆组织,导致植株水分和营养代谢的紊乱。叶鞘上的病斑初为水渍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逐渐扩展,呈黄白色或灰褐色,病斑相连而呈现云纹状;病斑可以快速由下向上扩展,并包裹整个茎秆,严重时可使叶片和果穗苞叶腐烂,甚至引起籽粒腐烂。田间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白色菌丝体,在叶鞘内侧的菌丝体形成较软的白色颗粒状物,逐渐变为较硬的黑褐色颗粒状菌核,菌核直径1~2毫米,易脱落,直接进入田中。

  防治措施:在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开好田内三沟,降低田间湿度的基础上,每亩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克兑水50公斤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50公斤、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50公斤于玉米生长中期对茎秆下部喷施药剂。

  (2)粗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病毒通过多种飞虱(主要为灰飞虱)传播。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在水稻和小麦上越冬数量大,在玉米苗期大量带毒介体迁入玉米田,导致玉米粗缩病发生。

  病害症状:粗缩病在玉米全生育期都可以浸染发病,苗期感病性最强。病害症状一般出现在5~6叶期,在心叶主脉两侧的细脉上出现透明的虚线状褪绿条纹。随植株长大,在叶背的叶脉上可见清晰的长短不一的蜡泪状线条突起,称为脉突。病株叶色浓绿,叶片宽厚,节间变粗,短缩而造成植株显著矮化。重病株不抽雄或雄穗无花粉、雌穗无花丝或极少花丝,导致不结实或仅有少量籽粒。

  防治措施:种植抗病品种;在病害重发区,于甜玉米播种移栽时,在相邻的小麦田和田边杂草地喷施杀虫剂,以有效控制灰飞虱的数量;用20%病毒A以种子重量的0.2%进行浸种;以含内吸收杀虫剂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发病初期用10%吡虫啉30克兑水50公斤或20%啶虫脒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连续用药2~3次,可以控制发病。

  (3)腐霉菌茎腐病。腐霉菌和镰刀菌共同致病,腐霉菌有肿囊腐霉、禾生腐霉、瓜果腐霉等。

  病害症状:病害发生在玉米茎秆基部节位,可引发全株性症状。由腐霉引起的茎腐病的典型症状,为玉米进入灌浆至乳熟期,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很快变为青灰色并干枯;茎基部1~3节变褐、发软,剖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仅剩维管束组织,植株极易倒折;根系变黑腐烂,失去支撑力。由镰刀菌引起的茎腐病,则多表现为植株叶片逐渐黄化;茎基部节位变软,外观发褐,内部穗组织红褐色,部分组织分解;根系紫褐色,腐烂。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将硫酸锌肥作为种肥使用,能够提高植株抗病性,增施钾肥也能够明显地降低田间的发病率;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内通风条件,减少病源菌浸染;药剂防治:每亩可用25%咪鲜胺乳油3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4) 南方锈病。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也浸染茎秆、果穗苞叶,甚至雄穗。当条件适宜时,玉米大喇叭口期就可以被浸染发病,病害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防治措施:选种抗病品种;在发病初期每亩喷施25%戊唑醇水乳剂15毫升兑水50公斤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50公斤防治,间隔10天,连续防治2~3次。

  (5)大、小斑病。大斑病由大斑突脐孢菌引起。

  防治措施:选种抗病品种;在发病初期,打掉植株底部病叶,减少后续浸染源。药剂防治:每亩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毫升兑水50公斤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50公斤、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公斤,于抽雄期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通讯员 方肇成)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