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是威坪镇汪川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走进汪川村,放眼望去,田里、坡地上,四处都种着密密麻麻的桑树。但在这么多养蚕人之中,若要问谁家的蚕养的好,谁家蚕茧质量高,村民们会毫不犹豫地指向徐道斌家。
清晨来到徐道斌家,女主人童才花刚背着一篓桑叶回家来,“昨夜好大的雨,今天田里水深得很,全身衣服都湿透了”,放下背篓,换上干净衣裳,顾不上坐下歇口气,她转身穿上小蚕室专用鞋,给小蚕宝宝们送上新鲜的桑叶。
徐道斌夫妇算得上是村里的养蚕大户了,养了二十几年,经验十分丰富,技术也过硬,他们家孵出的蚕种张产高出200多元,而且成活率高,风险低,村民们都爱把蚕籽拿到他们家代孵,经年累月,如今已有十几户人家30张小蚕寄养在他们家里。今年田地里种了7亩多的桑树,春蚕养了7张半,还代管着30余张小蚕,其他三季也还会订个十五六张,而劳动力却只有他们夫妻两个人。
“这么多事你们忙得过来吗?”
“我们有分工,小蚕要细心,交给她来管,趁着这段时间空闲点,我就去打打零工,再过半个月三眠醒了就该喂大蚕了,我们两个人就专门采桑叶喂。现在年纪大了,体力吃不消,高峰期还得雇人采,不然来不及。”徐道斌告诉记者。
“大家都说你们养的蚕好,茧的质量高,有什么秘诀吗?”
“我们靠的是‘十天养蚕法’加上多年来的经验,过去养的蚕少,体力也好,一天给吃五六顿,半夜睡醒来还喂一喂,那时候的蚕茧才叫好呢,有鸡蛋那么大个,茧层也特别厚,那是远近闻名啊。现在一天能保证3顿都算好的了,人手不够,我和老伴能采多少是多少,实在不行就只能让蚕饿着点。”对于养蚕的方法和技术,少言寡语的徐道斌说得头头是道,俨然是个专家。“最关键的是在5龄大叶开口的时候要给蚕喂饱,而且要喂肥厚的老叶子,这个时期吃饱了,吐出的丝才多,茧才会又大又厚,产量才会高。”
徐道斌一再强调说,采桑叶也很有讲究,根据蚕宝宝的大小和成长时期要喂不同层次的叶子,比如小蚕胃口小,免疫力差,要采枝头嫩叶子喂,到了大开口时,就要换成位于枝桠下层的黑绿的叶子,这样的叶子肥厚纤维足,蚕宝宝吃了才会吐丝。因此,桑树摘芯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桑树的营养集中在下部的叶子上,不往上疯长,蚕宝宝二眠后就要及时地对桑树进行摘芯。
养蚕技术好,小蚕成活率高,徐道斌家也因此被茧站定为星级示范点,作为典型推广。技术懂了,但存在的问题还是令他愁眉不展:“如今外面工程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年轻点的劳动力很难找到,人工费也越来越贵,请人就不划算了。”
虽然目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徐道斌夫妇还是一门心思地养着他们的蚕。“养了这么多年习惯了,现在政策好,蚕农有保障,茧站经常给我们做培训,还派技术人员来现场做指导,蚕茧的行情也越来越好,我们蚕农信心很足。而且大家信任我,蚕籽放在我这养,桑园怎么管理也问我,什么时候该摘芯,什么时候要杀菌,不知道的人都跟着我做,所以我不能放着不管。”徐道斌的想法很简单,自己知道的好技术要分享,自己家条件好了,也要带着大家走上致富的道路。(见习记者 吕园苗)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三农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