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山村会客厅
塘边村:积极抗旱 经受“烤验”
发布时间:2013-08-15
塘边村:积极抗旱 经受“烤验”

  本报记者 方俊勇 文/摄

  山村简介:塘边村位于左口乡北部,由原先的雄龙源村和塘边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16.5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519亩,水田399亩,旱地120亩,园地1336亩,林地23008亩,拥有农户413户1505人。作为典型的库区村,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该村的蚕桑、茶叶等传统产业取得了稳步发展,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热、热、热!走进塘边村时,正值上午10点,太阳已悬在高空,空气中隐藏着丝丝燥热。由于连日干旱,该村四周许多庄稼的叶子都蔫了,看上去无精打采。

  “今年的旱情比较严重,从前几个星期开始,诸如玉米、桑树、大豆等各种农作物都不同程度受灾。特别是山上的一些经济树种,受灾情况更加严重。”塘边村的村支书洪周焱这样告诉记者。

  为了了解旱情,记者在乡干部和该村妇女主任余小梅的带领下走向田间地头。

  在离村中心5分钟路程的一片田野里,记者看到了玉米、桑树、大豆、辣椒、芝麻等各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叶子一半以上略略枯萎。“你看,这片桑树的叶子绿油油的,肯定是浇过水。喏,看到没有,树下还有皮管的痕迹呢!”余小梅指着一片桑树林说。

  小溪里的水不多了!这是许多村民的担忧。这一片田野的中间,有一条常年流淌清水的小溪。可是现在,这条小溪已经断流,只有几个堰坝下,还剩下几个水潭。当记者站在小溪边上时,一个手持长竹竿的老农正经过,他不时将竿子伸进水潭中测量水深。“估计是看看还有多少水,够不够抽水抗旱之用。”一旁的干部说。

  “为了抗旱,现在许多农户用上了抽水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旱情。另外,多亏了去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有堰坝建设工程,像今年这般的干旱,如果没有堰坝的话,小溪里就根本不会有水潭。”余小梅说。听到这里,记者就看到了使用抽水机抗旱的场景。

  在一个水潭附近,一个农户正在使用抽水机。伴随着低沉的机器声,清清的水流经过水管流淌到了附近干涸的田地里。这村民叫洪东阳,他告诉记者,利用抽水机抗旱,已经是第二次了。他说:“第一次抽水是在四天之前,现在我们都盼望小溪里的水还能够用。”

  “除了田地里的庄稼,我们更担心的是山上的经济树种。”余小梅告诉记者,她家有100棵山核桃树,由于连日高温,许多树都枯黄了。“那个山头看到了吗,黄黄的那些树就是我家的山核桃树,都20年树龄了。为了给这些树‘解渴’,村里部分村民甚至挑水上山了。”

  回到村里,村支书洪周焱刚忙完一茬。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都把重心放在抗旱上面,同时也时刻关注着今年的一些重要项目建设。

  “现在村里在建的项目有一个,马上开建的项目有四个。其中,在建的项目是生态茶厂,投资了65万元,属于集体资产。原先有个老茶厂,但是因年久,已经是危房了。现在新厂房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明年就能用上了。这个生态茶厂,主要用于生产炒青和名茶。”洪周焱顿了一顿后说,即将开建的四个项目分别是两个山塘的改造、下村24亩改田造地、雄龙源和下村公墓道路建设、下村防洪堤维修。

  经济要发展,基础配套很关键。洪周焱表示,这些项目都是村里的重大基础工程,建好后对村庄发展有很大作用,必须全力以赴做好。

  “现在的高温之下,农作物肯定会受灾减产。村民收入如何保证呢?”记者问。

  同行的乡干部和洪周焱告诉记者,塘边村是远近有名的来料加工大村,酷暑之下,许多在家的村民并不缺“财路”。 “这些天的天气太热,难以开展农业生产,现在很多村民都在来料加工点工作。”

  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该村一直是我县的来料加工专业村,目前该村有三个套笔来料加工店和一个服装加工点,吸引了400多人从事来料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