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乡镇在线 > 姜家镇 > 走进姜家 > 古城问踪
狮城——千年古城隐水深
发布时间:2008-11-28

  狮城是原遂安县(1958年与淳安合并)的县城,地处现在千岛湖至姜家航道的遂安列岛与婺头尖之间,距姜家5公里。狮城是古严州六县唯一一座有城墙的县城,因新安江水库形成时,狮城居民移民安置主要是就近后靠姜家,所以,起先这里的居民不急不躁,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库区开始蓄水,等到水满到家门口了,这才开始大规模搬迁。因水来得快,所以,绝大部分居民是只搬了家当后,就顾不及拆房了。有的老人回忆说:“当时为确保尽快完成库区住户的搬迁,负责搬迁的部门要求我们牺性个人利益,尽量少带东西,我们家大多数的家具都还在水下呢!”于是,狮城的城墙、绝大多数民房和尚存的历史古迹,都被保留了下来,现在已经静静地躺在千岛湖底50年了,成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水下城池。

  2001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央电视台对狮城进行水下探摸。据探摸报告显示,千岛湖水位在99米时,狮城在水面以下25-35米之间,水温常年保持在10摄氏度左右,四周城墙大部分保持完好,城墙用条石和城砖砌成,表面平整、光滑,已发现的3个城门相当完整,其中西城门半扇门仍可以开合,城内部分民房木梁、楼梯、砖墙依然立着,没有腐烂,有的大宅院围墙完好无损,房内家具照旧摆放着,雕梁画栋,保存较完好,还有历史文物较多,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水下古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也专门对水下探摸进行了系列报导。

  遂安县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建县,原来的县城在安定里木连村溪北(今淳安县汾口镇仙居、童家坞一带),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遂安县治由木连村溪北迁五狮山下,就是后来的狮城。据说,狮城是因为风水好而被作为县治的,明万历壬子《遂安县志》载:“婺峰环其前,五狮拥其后,襟带五强,龙渡诸溪,肘臂六星,文昌诸阁,虽不通大驿,实严胜壤也。”民间也有“因为狮城一带的‘土重’,所以,才把县治迁到这里”的说法。

  狮城以座落在县治之后的五狮山得名。相传,东海里有只修炼千年的乌龟精。这乌龟精早就对龙宫里的一颗夜明珠垂涎三尺。一次,乌龟精趁东海龙王不在,就口叨夜明珠腾空而逃。老龙王发觉后执剑追赶。乌龟精逃到遂安上空,见背后龙王追来,脱口一声:“不好!”夜明珠“呼啦”一声落下地去,眨眼间就变成了一个银光闪亮的大圆珠。夜明珠的银光和跌落的响声,引来了深山里的五头狮子,拼命抢夺宝珠。这时,东海龙王已杀死了乌龟精,但见龙宫宝物已落地生根,又见五头雄狮为争夺宝珠而大打出手。它想,五狮自伤是小事,若殃及百姓事就大了。便用宝剑往下一指,说声“定!”五头狮子被定住了,那颗夜明珠也失去了银光,就形成了五狮山和圆珠墩。当地人说狮城的地形就是:“五狮围城赶一珠”。后来,人们就在五头狮子的头上建筑了五座庙宇,并根据五头狮子的不同姿势,取名为伏狮庙、跃狮庙、踞狮庙、蹲狮庙、卧狮庙。现在,五狮山已成五狮岛,圆珠墩叫狮球岛。

  狮城在明代初年设里,辖东南、西北两里。清宣统二年,施行城镇乡自治制,城内及附城统称城区。民国17年施行村里制,城内为二里。民国21年,废村里制,设为建置镇。初名狮山镇,解放初称狮城镇。1956年有城镇居民1347户53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92人。狮城从被作为县治到1959年新安江水库蓄水被淹,历1339年,一直是原遂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 “千年水下古城”。

  狮城有巍峨逶迤,气势宏伟的城墙,这在南方县治城镇中是很少见的,清人周辅在《重修城垣碑记》中写道:“严州府六县,五县皆无城,惟遂安独于前明正德时始建……。”古代狮城是江西和安徽过往浙江的交通要隘,加之这一带,百里平丘,土地肥沃,是一块富庶之地,自古就有“浙西小天府”之称,所以,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有江西万年县王浩八率两万多人马进犯遂安县境,这时浙江府台大人也在遂安,听说强寇来犯,便赶快溜走了。衙役兵卒见知府跑了,乱作一团,鼓噪着要散伙逃跑。时任县令容九霄,号石泉,字子升,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举人。他拦住大家说:“弃守失机,国有法典。必欲去,如法何?”大家才安定下来。容九霄把乡勇集中起来,来到遂、开边境,严阵以待。王浩八一到,即率乡勇奋勇直趋,以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杀了王浩八,其他人便投降了,县城百姓才得无恙。同年,知县容九霄倡议建筑城墙,在得到全县上下的响应和支持下,水田每亩征银7厘,筹银5357两,投入丁壮42500名建设城墙,建成的城墙一改古城墙方方正正的布局,依山就势,呈“心”字型布置,北宽南窄,周长四里又一一六步,高二十四尺。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城墙。清光绪九年(1883年),知县唐济举首复修。民国23年(1934年)县长张宝琛又重修,并于城垣四周增设八座碉堡楼,碉楼三壁开枪炮眼,用于射击。城墙外壁下半截多用巨块长方形条石砌成,上半截及雉堞则用烧制方砖,砖上有浇印而成的阳文“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秋”、“县长张宝琛修建”等字样。

  狮城有五座城门,即东门(兴文门)、南门(向明门)、小西门(康阜门)、大西门(靖武门)、北门(拱极门),各门之上都建有城楼。城楼顶覆盖巨块石板,四面砌之以砖,两侧开拱门,骑在城墙上。城墙西北角及北半段循山而筑,地势高峻,尤为壮观,堪称古代城防建筑精华。城内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直街、横街等主要街道。东街、北街与直街交会处为县署门前广场,最为热闹。狮城内主要有王、姚、余、方、胡、汪、黄等姓族聚居。狮城作为古徽婺一隅,也深受徽商和徽州文化的影响,能工巧匠无数,人文古迹很多。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城内城外,随处可见巧夺天工的建筑。北门有西庙,南门有城隍庙,直街西首有三圣庙,小西门烈桥头有康王庙,大西门内儒学前有孔庙和东岳庙,规模都比较大。还建有多处节孝、功名、功德坊和各姓族宗祠等,甚是恢宏。在北门城内后山上有一口古钟,重3000斤,是元代至元十六年(1270年)十月遂安洞神宫道土黄智远募金铸成,击之声闻10里,抗日战争期间,敌机常来邑境轰炸,此钟曾作空袭警报之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冶工刘允元铸大鼎一座,高丈余,就立于康王庙前。东门外有天主教堂一座、东庙一座。离城二里许的史家村旁山丘上有七层宝塔一座,叫奎文塔。南门外的阳村桥系明代石桥,位于郁溪与武强溪交界处,系九孔桥,也叫九门桥,单孔跨度达8米多,由明代兵部侍郎汪乔年出资兴建,当千岛湖水位降至86米时,阳村桥也出露水面。另有武强溪沿的“金公堤”,是民国十年(1921年)知县金乃光倡建。狮城在历史上就设有书院、养济院和育婴堂等文化设施。清末以后,相继创办了贞文小学、台鼎小学、师范讲习所、卫生院、县立通俗教育馆(后改民众教育馆)、狮山公园、公共体育场(在儒学前),后又增设简易师范和初级中学。解放初增设了电影放映队和群众文化馆。狮城有“元宵三闹”(即板凳龙、百子灯、台杠)和“七、七鬼节”等民俗闹节传统。

  城内商贸繁荣,先后有典当(民国十七年停业)、盐栈(承销官盐)、南货、京广洋货、烟酒糖、成衣、药材、图书、照相、染坊、灯笼、雨伞、面馆、理发、镶牙、水果、熟食等各色商号店铺。民国二年(1913年),遂安国货商场在狮城开业。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设普明电灯厂,可供650只15瓦电灯的用电。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民黄华生开办裕华制皂厂。另又有人办起了火柴厂。解放以后,增设碾米加工厂,扩建遂安电厂。此时,狮城工商企业共有85家,其中工业方面,有电力一家、食品一家、纺织一家、其他三家;手工业方面,有特产加工十五家、其他十四家,饮食服务及其他二十家。其余多为小商贩。 狮城交通水陆皆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淳(安)遂(安)开(化)公路动工兴建,当年路基筑就。次年九月通车。汽车站设在狮城北门外,东至淳安县境30公里,西至开化县界31公里。内河航运,主要是遂安港,舟楫往来,经淳安港口水埠中转,上溯徽州,下达杭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县人王思洪集资,在狮城城南武强溪建成有十一个桥墩之长桥,取名“钟义桥”。后来在狮城南门外又增设一木桥,桥面宽阔,行走方便。这两座桥是往来南乡必经之路。

  汪永明

乡镇概况

友情链接

千岛湖狮城博物馆

1959年,为了建造新安江水电站,淳安县和遂安县两座千年古城狮城和贺城,悄然沉入了碧波万顷的千岛湖底……

千岛湖龙川湾景区

景区位于千岛湖西南湖区,距千岛湖镇42公里。整个景区面积约2.31平方公里,大小岛屿环绕错落,港汊曲折迂回,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龙川胜景,是千岛湖中唯一的湖泊型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