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山头上的“三产”融合 ——记威坪镇茶合村创业先锋徐翀翔
发布时间:2015-02-05

  这是一个由废弃学校改建的农庄所在地:两座大楼呈L型布局,大楼内的教室分别被改为原料仓库、公司办公室、生产车间、包装车间、会议室等等。在农庄的附近,还有几片山地,那里植遍了山核桃树。

  “我现在有几块山核桃基地,有生产山核桃等产品的加工企业,也有提供休闲服务的农庄。粗粗一算,竟然一产、二产、三产都齐全了。”农庄的主人徐�翔说。

  徐�翔有理由为他的事业感到自豪。这位威坪镇茶合村的汉子,沉下心来在山头上艰苦创业十多年,如今他的合作社、公司和农庄的年总产值已达到了600万元,并且一直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徐�翔生于1969年,以前在千岛湖某印刷厂工作。2002年,被甲亢疾病困扰一年后决定返乡休养一阵。回到家乡后,天性闲不住的他,看着村庄四周的山林,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在家乡找出一条致富之路呢?

  “我最先想到的是种植盆景。一方面是觉得盆景好看,另一方面觉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盆景市场大有前景。”从发展盆景开始,徐�翔渐渐有了“圈一块地”的想法。2002年,他在方腊洞附近通过土地流转得到了一块150亩的荒地。

  这是一片“三不通”的山地――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但是徐�翔却干劲十足。得到土地的当年,就种下了100亩山核桃。考虑到当时山核桃行情虽然不错,但是我县每年打山核桃都出安全事件,他决定进行矮化栽培。

  “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我这里成为全省最早一批山核桃矮化试验基地。”徐�翔表示,经过几年的试验,成果显现了。“全县的山核桃试验基地有好几块,我们这里的试验是最成功的。”

  矮化有什么好处呢?徐�翔掰掰指头说,第一个好处是提前挂果,一般山核桃苗成长到挂果,需要十年以上时间,经过矮化后可以缩短到7年;第二个好处是产量提高了,从他这块基地的情况看,比一般的树产量高一倍左右;最后是采收安全系数提高了,因为枝条低矮,基本上不用爬树,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参与采收。

  在矮化栽培的同时,徐�翔还开展了生态套种。他在山核桃林中,种下了茶叶、中药材、橘树、桃树、枇杷树、杨梅树。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水土,另一方面可以带来一定收入。

  因为发展势头好,徐�翔在2009年建立了淳安县好运来山核桃专业合作社,一共有9个合伙人。2012年,注册成立了杭州方腊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前不久,他的方腊洞农庄经过装修,拥有了12个房间24张床位,准备明年就对自驾游客提供食宿服务。

  这么多产品,销售愁不愁?徐�翔表示,他在外地有合作公司,山核桃等产品是直销超市的,另外不少自驾游客人也带走了大批产品,销售方面还真的不用愁。

  作为一名创业“过来人”,在和记者交谈时,徐�翔说出了自己在创业历程中的三点经验体会。

  “创业艰难,首先要懂技术、重视技术。比如我发展山核桃,自己就一定要懂方方面面的东西。媒体上说,建设新农村首先需要新农民。我觉得新农民的特征就是要懂技术,暂时不懂不要紧,可以努力学。”

  “创业也应该有经营理念,特别是在农业产业上。农业产业和工业不一样,它的周期很长。拿发展山核桃来说,种下树苗到挂果,这要十几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里,还要不断投入。”徐�翔表示,从2002年开始到2015年,预计总投入将达到近千万元。“因为投入大,周期长,所以特别需要注意资金链。我在山核桃林里套种其他东西,就是为了实现资金回流的‘长短’结合,不至于在资金上掉链子。”

  徐�翔说,他的第三点体会是,产品应该商品化,市场应该本地化,基地应该景区化。“这些都是我这些年创业的经验。现在我所有的产品都打上了‘方腊’牌标签,这个商标在2014年还被评为杭州市著名商标。我想,无论什么行业,只要肯努力、肯钻研、肯付出,迟早都能获得成功。”

  (记者 方俊勇/文 徐丽/摄)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