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农情快讯
漫话团茶与鸠坑团茶
发布时间:2015-06-11
漫话团茶与鸠坑团茶

  前段时间获悉淳安鸠坑制茶巧夺天工,采用“非遗”传承技艺精制加工,研发了独树一帜的千岛湖旅游特贡“绿茶、红茶、团茶”。在首次参加第十届国际名茶群雄逐鹿中旗开得胜,并获得三项国际金奖,载誉而归。这真是淳安茶业界破天荒的特大喜讯,不仅重新展现富有古韵的鸠坑贡茶的雄风,而且为提升淳安茶产业形象,推动千岛玉叶龙井茶品牌、茶科技、茶贸易、茶文化、茶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驱动力。

  关于鸠坑团茶,翻开距今千余年的987年北宋《太平寰宇记》及其他史料见有记载。又根据淳安县志及史料,也得到印证。明嘉靖《淳安县志》,明万历《严州府志》载:“按唐志,睦州贡鸠坑茶,今属淳安”,“茶旧产鸠坑者佳,唐称贡物……”唐代,淳安鸠坑茶即为贡物,列为唐代“吴越茶之名品”、“江南一枝灵草”。由于见书记载时间往往总是迟于实际产生的时间,现今我们可以以史料作支撑,从鸠坑团茶的史料记载,证实淳安的产茶时期,确实可以追溯至唐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如东汉即产茶。史料还证实,唐代的鸠坑团茶已具有知名度,载入史册。

  关于团茶,除了鸠坑团茶,历史上比较出名的还有龙团凤饼、小团茶、密云龙团茶。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1109撰)载:“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北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撰)也有记载:“太平兴国初(976),特制的龙凤模,遣使臣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又云:“自小团出,而龙凤次遂为矣。元丰年间(1078),有旨造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之上”。说明,当时北宋的茶类团茶,不仅有龙团凤饼,后来还有小凤团,皆团茶也,其密云龙团茶,其品位又优于小团茶之上。北宋高承《事物纪原》(约1080撰)载:“龙茶录后序曰,团茶为茶至精,而小团又团之精者。蔡君谟(注:即蔡襄,宋朝著名制茶大师),始造岁贡云”。由此可知,元丰年间(1078)制作密云龙团茶,其品位质量比小团茶、龙凤团茶更精巧,更迎合当时达官显贵、士大夫们的需求。这种精致的密云龙团茶、小团茶,不仅成为中国茶叶的精品和时尚,而且还传入朝鲜诸国。据史载,唐代中朝两国人民交往更加密切热络。“雀舌茶”、“团茶”是唐宋时代的茶类,其中“团茶”是一种紧压茶,这两种茶类先后传入朝鲜。在朝鲜的茶叶史上还记载了中国的“雀舌茶”和“旗枪茶”。朝鲜还效仿中国“团茶”的制法,创制了一种“钱团茶”,茶团中央有一个圆孔,周围沿边微微突起,形如中国的“古钱币”。

  历史上茶类团茶的沿革,是和人们的需求、饮茶习俗、生产商贸和制茶的科技进步密不可分的。中唐以前,人们的饮茶就同喝茶汤似的。中唐以后,经过茶圣陆羽和唐代诗人卢仝的倡导,饮茶更为科学,更为讲究,促进制茶业的日趋进步。饮茶方式,则从远古的煮茶法到宋元明时代的烹、煎、点方式。但唐代制茶仍以团饼茶为主。唐代,淳安除制作如鸠坑团茶以外,还制作加工蒸而不捣或捣而不拍的蒸青、炒青之类的散茶。至宋代,制茶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其前期和中期制茶总体上还以“片茶”为主,据《文献通考》载,宋时所称的“片茶”,实际就是唐代的团茶和饼茶;宋朝所记的“散茶”,也即是唐代的蒸青和炒青茶类。不过,宋朝制茶加工的技艺与工具如杵臼,普遍改为用水力碾磨的拍制团饼工艺。据北宋熊蕃《北苑贡茶录》和北宋赵汝砺《北苑别录》(1186撰)载,宋代制作工艺精巧,团饼茶的“饰面”上有新的突破,其制茶的规范(即横型平台)越来越小巧玲珑,图文并茂,阴阳两错。特别是贡茶团饼茶制作技术上的“饰面”有龙腾凤翔,栩栩如生,达到精湛绝伦的程度。史料还告诉我们,宋朝后期由于制作“片茶”,一味求精求细,其销路也随之日窄一日。这样,适于民间用茶需求的散茶就应运而起。故至宋代后期,“散茶”便替代“片茶”,成为生产、贸易的主体。

  (通讯员 何百永)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