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致富路上
乘政策之风 走致富之路——记宋村乡镜洪村来料加工经纪人黄杭卫
发布时间:2016-01-07
乘政策之风 走致富之路――记宋村乡镜洪村来料加工经纪人黄杭卫

  一走进宋村乡镜洪村,远远就能听到“隆隆”的机器声,寻声觅去,在一幢新房里,二十几台机器正在高速运转,而在厂房中来回穿梭的就是来料加工经纪人黄杭卫。

  如今的黄杭卫穿着讲究,春风满面,说起自己的致富路,她颇有感概。黄杭卫祖辈不是淳安人,1997年为了爱情从开化来到镜洪村扎根;2004年为了女儿,黄杭卫又从繁华的都市回到偏僻的乡村。

  当年的镜洪村是典型的山多地少,因此也成了有名的“光棍村”,村里人无事可做,成天打麻将的人很多。在这样的氛围下,黄杭卫一家日子过得贫苦却很悠闲,时不时和姐妹打打麻将,以打发大把的空闲时间。2006年正是县来料加工蓬勃兴起之年,宋村乡政府推出“双培”计划,准备把村干部培育成经纪人、把经纪人培养成村干部。当时黄杭卫正担任村妇代会主任,看到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黄杭卫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名普通的村姑,带动本村妇女致富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净化本村的风气更是自己的份内事,从此她一头扎进来料加工,一点一滴地摸索着前行。

  从事过来料加工的人都了解起步的艰难,缺好项目、缺人、缺钱是最大的难题。为了带动妇女踏踏实实做天堂伞,黄杭卫一开始是凭着自己的人缘求着大家试试看,把原材料一麻袋一麻袋地给她们挑上门去。因为镜洪村的地势是层层叠叠,高处很高,而天堂伞两麻袋差不多有100斤,有时一天要挑10余担,自己吃不消,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自觉地承担了送货上门任务。而黄杭卫上门教时手把手,质量不好扣工钱自己垫付,撒满汗水的路上,最终感动了本村妇女,终于村里有了固定的20人从事天堂伞加工。然而黄杭卫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想着引进更好的产品,引领更多的百姓致富奔小康,所以她一直寻找着机会。

  2010年6月在宋村乡政府的帮助下,黄杭卫成功引进了口罩加工项目,因为信誉高、质量好,顺利成为建德总集团的一个分厂,购置机器20台,加工新产品,加工人员达200余人,加工费近100万元,这下村里再无空闲之人。但是她并没有一人独占宋村来料加工市场的意思,始终把带动妇女致富作为自己的宗旨。2011年7月在黄杭卫的帮助下,常锦里村经纪人方建英也上了20台口罩加工;2012年又在青山口村上了15台机器。2014年,黄杭卫的口罩加工厂转型升级为企业。

  从最初的手工加工,到现在的家纺企业,黄杭卫手下的加工人员稳步增长,来料加工点也迅速扩大,遍及全乡的5个行政村,截止目前共拥有4名二级经纪人和260余名加工人员,其中低收入农户50余名,连续几年都受到县级的表彰。

  如今的黄杭卫踌蹴满志,希望把自己的加工点进一步扩大,成为宋村乡有名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通讯员 王敏)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志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