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绿色田野 > 农情快讯
来自茶乡的“茶人”
发布时间:2016-05-19
来自茶乡的“茶人”

  通讯员 卢燕敏

  茶人,原本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精于茶道之人;二是指采茶或制茶之人。后来宽泛了些,只要是爱茶惜茶的人,即使不够精于茶道,都可以算作茶人。那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王国山理应就是个茶人。

  王国山,鸠坑乡青苗村人,从事茶叶生意近三十年。从采茶开始到制茶到经销茶,他所走的每一步貌似都离不开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身上的每个毛细孔都散发着茶的味道。

  每年的清明前后,春茶上市,王国山的忙碌也随之而来。那些日子,他早早起床,早早出门。而此时天还黑着,路灯还亮着,但千岛湖茶叶市场已是人来人往、嘈杂喧嚣。卖茶的、买茶的、看茶的、品茶的……全都聚集在春天的早晨,共绘一幅盎然美景。

  王国山的48号摊位在市场的最里端,位置稍偏,似乎差一截光亮,若不是熟门老客,寻找起来还真的要费一些周折。问他为什么不找个地段好的门店?他笑眼一眯,说:“做了这么多年的茶叶生意,一些老客户也成老朋友了,门店位置的好坏已无多大关系,认准的商客一样会上门。”他还说,许多时候,往往是门未开,等着他收茶的人早来了。只是再怎么迟,王国山表现出的样子,都显得不慌不忙。在他那略显瘦小的体格里,你永远也看不出他隐藏的琳琅风雨。

  整个早上,几乎都被茶香充斥。送茶人收茶人,手不停,话不止,说品相,说行情,说老天不给力,骂骂咧咧中气氛照样流溢着欢快与浓烈。嘴上嚷,不慌不慌,双手却早在使劲中。开袋验茶,王国山原本笑眯眯的脸顿时转为严肃。像是一件仪式的开启,他以虔诚之心对待。抓一把茶叶于鼻端,顷刻间,茶的清淡与浓醇常常就在这一嗅当中露出真谛。一般经验老道的茶商,判别茶叶质量,都会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看外形,即看条索松紧、老嫩、净杂、整碎和色泽;二看内质,将茶叶冲泡后,嗅香气、尝滋味,再看汤色和叶底。王国山验茶大抵也如此。他熟稔茶叶的每一片嫩茎,如同熟稔自己手掌的纹路。所以不管貌相如何的茶叶,只要经他的手一揉一捻,优劣好坏早已八九不离十了。

  按照茶乡人的说法,孩子是伴着茶树一起生长的。王国山就是这样的孩子。他依稀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母亲背上采茶了。茶山、茶园、茶树,是自打出生起就连接在他生活里的东西,无论他有过怎样的逃避心理,最终的人生还是与茶的缘分。

  其实,对看惯了的东西,很少有人会真正上心,总以为习以为常,总以为不值一提。年轻时的王国山就是这样。那会儿在农村,一心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可出去后,头一个工作还是与茶有关。当时在余杭的一个茶厂,开始是车间,接着做销售。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地跑,眼界随即被打开。在销售的过程中,他发现江苏的茶叶市场也有卖鸠坑毛尖的,而且还很受欢迎。不由寻思,这种茶叶老家多得是,何不利用手上的资源把鸠坑茶推销出去?此时正值改革开放,茶农也实行承包到户,自产自销。于是王国山抓住机遇,与两位乡亲合计办茶厂。他利用休假,先去衢州买来茶机,再回老家指导技术,然后负责往外销售。就这样,鸠坑第一家机械制茶就在他的手里诞生了。

  回忆起这段经历,王国山颇有感触。他说,那会儿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搞销售全凭两条腿跑。尽管产量不大,有时背两个包就可上路,但无数次孤身出门的滋味,至今想来如同荒凉。老话言:贵人相助。王国山的命里还真有这么一个贵人。销茶途中,他遇上了杭州茶人陈和震老先生,陈老也是古法制茶工艺的传承人。据说老先生从1962年开始学习做茶,到现在已54年。他对鸠坑茶情有独钟,说这里的山水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尤其是那些原生态的有性鸠坑茶种,真正是大自然的馈赠。它们天然、干净、无污染,做出来的茶叶散发着一种持久的鲜香。所以他在恢复传统“九曲红梅”红茶时,就是以鸠坑茶种茶树为原料。王国山遇到陈老,仿佛遇到了知音。在他的指点下,2001年王国山回到千岛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茶叶行业。

  鸠坑茶多为绿茶,从色泽来说要求翠绿或嫩绿。毛尖品质高贵,无论是外形还是滋味都有它独特的一面。而毛峰的口感更胜一筹,它也是许多淳安人的最爱。多年的经销活动,王国山对茶的每个品种几乎了如指掌,然而他最中意的还是鸠坑的毛尖和毛峰。对这两种茶,他可谓下了大力气,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可以说是开了鸠坑乡做茶的先河。

  鸠坑茶种适制绿茶,制作红茶的历史并不长。1986年,淳安县曾经引进“祁红”生产工艺,研制过小叶功夫红茶,只可惜一段时间后又停了下来。2010年,鸠坑红茶重新上马,王国山欣喜之下,开始大量收购送往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陈老的门店。据他介绍,鸠坑茶已经成为那里的一道招牌,销量每年都在增长中。

  做茶如同做人,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道理。王国山这种追求好茶的极致,其实正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