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消费广场 > 消费百科
雕刻时光的匠人
发布时间:2016-11-30 08:21:55

  见习记者  郑文彬  文/摄

  初识朱会,是在“创意千岛湖”手工艺品设计大赛的专家评选上,当时我并未见到他本人,但他的作品一下把我吸引住了。

  那是件名为“父亲”的木雕,脸上皱纹如许、眼神炯炯,雕出来的作品,神色竟与照片一般无二,甚而更胜一筹,在一旁,朱会还刻下了“父爱如高山厚重,似大海广宽,像星空浩瀚”,如斯深情,真可堪说是“入木三分”了。

  后来一次机会,让我得以上门拜访朱会本人,50出头的他戴着一副琥珀色边框眼镜,身板硬朗,发色黑中冒白,面泛红光,有着一种读书人的斯文,如不是一手老茧,几乎让人误认为他是一名老师。

  些许闲聊中,我才知道,朱师傅以前并不是以雕刻为生的,而是生活在一个书画世家,这在他身旁的一幅惟妙惟肖的肖像画中得到了印证。原来,朱师傅十几岁的时候,还是“子承父业”,专注绘画方向。后来,江苏盐城的一名木雕师傅偶闻淳安有这么一个“好苗子”,生了收徒念头,几经辗转,终把朱师傅纳入自己门下。

  “画画越好,木雕越好”,朱师傅概括了自己被“看中”的原因。而一开始,朱师傅是不愿意改弦易辙,从事木雕这一陌生领域的,但拗不过师傅的嘴皮子,最终还是被说动了。在此后从事木雕的几十年里,朱师傅还是不忘“老本行”,画不离手,为一些宗祠绘制祖宗图谱,接一些人物画像的活。

  这天,我也有幸目睹了朱师傅的精湛手艺,木盘已在先前的工序中初具雏形,他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铁刀,稍作思忖刻了下去,手指娴熟地变换角度,力道时轻时重,木屑便飞离开来。“不需要事先画图纸,一块木头,从我接触的那一刻起,我的心里就有了一个形状,我能做的,就是把心里的图案刻出来。”朱师傅说的,不正是古人所说的“成竹在胸”吗?

  朱师傅的木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他40多岁的时候,决定从事难度极高的人像雕刻,但有段时间,却雕什么都没有神韵。后来,一位老板准备为其母亲雕刻一尊木像,遍寻雕刻师傅无果,最后找到了朱师傅。朱师傅也被这位老板的孝心打动,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这件特殊的作品。

  “木雕这种事,走进去就出不来了,越刻越味道,我的几十年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朱师傅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中“梓庆为�”的故事,只有这种“与物同化”的忘我境界,才能创作出与自然相合的精妙作品。

  一花一木,皆成世界,全因花木之间,浸润了人的所感所想,匠人把自己的时间凝固在作品上,赋予原本了无生气的材料以鲜活色彩,造就了纷繁大美的器世,也造就了自己的精彩生活。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