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严卫华
“九州雄杰溪山,遂安自古称佳处”这是南宋词人葛立方写的词《水龙吟》开头两句。我不知道其中的“遂安”,是不是指我们这里,但据《遂安旧县志·形胜篇》记载:“遂安当严陵上游……虽不通大驿,实浙东胜壤也”。我想指的就是当今淳安县境内的遂安,大概八九不离十的吧。不过,用这两句词来形容原遂安县境内的大连岭山脉,更词符其实,恰如其分。我曾三次登上大连岭余脉送驾岭,感悟颇深。
送驾岭地处浙皖要冲,自古为兵家所争。明太祖朱元璋曾转战此岭,因“万民送驾”而得名。送驾岭并不算高,但雄奇险峻,群峰插天。特别是红军在此将数倍之敌打得落花流水后,更彰显出他所蕴涵的“雄杰、溪山、佳处”。
第一次登送驾岭是2001年夏。我的任务是为拍摄革命老区《光辉之路》专题片介绍“送驾岭之战”。我们一行从送驾岭背面登上山顶。之前,关于送驾岭战斗,我只在资料上看过,到了现场,东南西北也分不清。正在为难之际,恰巧凉亭边有几位放牛割草的老汉,一问,其中一位年纪大一点的连声说“知道,知道”。于是指指点点,将红军在哪里守、敌军在哪里攻、红军的旗帜插在哪里、凉亭中的弹孔是敌军从什么方向打来的等,介绍的一清二楚,我如释重负。当时行将傍晚,西边的天际被夕阳染成一片红色,一座座山峰披着金灿灿的晚霞,如同刀刃屹立在连岭脚下,让人感到格外的壮美。
2010年10月,因拍摄党史胜迹图片,再次登上送驾岭。因与上次来的方位不同,我又茫然不知所措。于是询问一位50多岁的村民,他说沿着村边的山路爬上顶就到了。并介绍村前小溪边,有一座孤魂碑,是送驾岭打仗后留下的,里面埋着许多红军,我当即请他带我去看看。孤魂碑坐落在山脚下,周围长满映山红等灌木,惟独墓顶挺立着两棵大树,一棵松树,一棵枫树。当时枫叶正红,松树正青,似英灵显现。碑刻上记载:内埋死难军士56人。我站在碑前沉默良久,感慨万千,心想:这些英勇的红军,当年随先遣队离开江西苏区,亲人曾有过多少期盼,父母曾流过多少泪水。谁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永留在送驾岭下,正如唐诗所写“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他们的年龄、职衔、籍贯都已无从稽考,但我认为这些无名英雄同样是共和国的雄杰。回头爬上送驾岭,见到凉亭上的依稀弹痕。想到粟裕在此役中右臂负伤,弹头至1951年才取出。军团高级将领尚且受伤,可见当时战斗之惨烈。或许就是这次战斗让王耀武与粟裕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两人长期兵戎相见。1948年攻打济南时,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军军事主官,却亲拟“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战斗口号,并将王耀武俘为阶下囚,从而告慰了送驾岭下的英灵。2011年5月21日,我们在北京寻访粟裕大将的儿子、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时,他听完介绍,欣然为我们题写了“送驾岭之战”,于是送驾岭有了名人题词。小小送驾岭,竟然汇集多名国、共高级将领在此激战,岂是一般溪山?极目远眺,云雾氤氲了山与天,仿佛硝烟还未散尽,遥想当年鏖战,怎不让人心潮澎湃?
第三次登送驾岭,是2014年9月初,为拍摄一部三年游击战争的专题片作准备。送驾岭是先遣队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下浙皖游击区的主要活动地。村里的耋耄老人,谈起红军游击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特别是回顾当年参加农民团,为游击队带路、送饭、做草鞋、打土豪,满脸兴奋,似乎又回到从前。可以想象当年送驾岭是怎样狼烟四起,雄杰遍地!送驾岭虽然号称村,其实是个小自然村,而且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小孩外出念书,留在村里的只有少数老人。因上年村里通了公路,山上的古道就没人走了,大自然的力量实在惊人,一年时间,就把这条连系皖南和附近村庄的通衢古道,彻底封闭,了无痕迹。路上长满灌木杂草荆棘,幸亏同行的连岭村村主任汪洋洲,我们习惯上叫他汪村长,是他在前面披荆斩棘,才使我们得以登上岭顶。岭顶亭子名曰:“昭德亭”。亭内功德碑记有捐款人名单及数额,同样也记载着一个个弹孔。当时行将傍晚,天空逐渐转变成深蓝色,橘红色的夕阳像秋天果实,轻泻着柔和的光芒,让人感到格外的温馨、美丽,恰如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诗中所写: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每次登送驾岭,都让我流连忘返,感慨系之。不仅是因为他的美、他的雄伟、他的壮丽、他曾有过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更因为他曾经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山上有烈士的忠骨,土中有烈士的鲜血,他承载着红军走过的一个个脚印,印证着红军曾经有过的苦难与辉煌。送驾岭不愧为英雄之岭,他是雄杰与溪山的完美结合,称为九州佳处,名符其实。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邹楚环
最新播报
更多>>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