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写春联
发布时间:2019-02-08 13:15:00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见《宋史·蜀世家》)。

有幅丁丑年(1997年)的春联写得好:“丁方桃版迎元日;丑地春牛送大寒。”这是一幅嵌“丁丑”两字的春联。其中,丁方:四方;桃版:桃符。《燕京岁时记》:“春联者,即桃符也。”丑地指东北偏北方位,《鸡肋编》卷上:“季冬之月,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太寒。”此土牛又名“春牛”,《东京梦华录》:“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此春联知识含量高,一般人也弄不懂,缺大众意识。

还是老家乡下的春联好,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在村子里,我父亲算是有点学问的。父亲读过师范,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无论隶书、楷书、还是行书,都拿得起来。千万不要看轻当年的师范生,那个年代的师范生,琴棋书画样样皆通。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七,父亲就开始忙碌起来。

他到供销社买来毛笔墨汁,备好裁纸刀,等待隔壁邻居拿纸来写春联。

那几天,老家房子大堂前,堆放着一幅幅春联:地上红,椅上红,桌上红,满屋子红。有的年份里,红成一片的春联里也有一两幅绿春联,家里有丧事的农家写绿春联,寄托哀思。清朝,清宫内还习用白纸写春联,这是习俗,传承如此。

那年代,供销社里没有现成的春联卖,都得自己撰写。

我们家里没有专门的书案,写春联就在八仙桌上。

八仙桌上先铺上几张报纸,防油渍。父亲将红纸铺开,压好,把墨汁倒到白瓷碗里,再加点烧酒防墨臭,春联有墨臭不吉利,对不住人家。

父亲握住毛笔,蘸满墨汁,悬腕落笔,凝神屏气,一气呵成。我照父亲的吩咐,在旁边负责把隔壁邻居拿来的红纸,按对联字数多少裁好,放到父亲身边。

写完一副春联,父亲要仔细检查一遍,看是否有缺憾,要是有败笔败句,父亲会用家里买来写春联的纸补写一张,直到满意为止。

春联的内容是跟时代同步的,那个年代太艺术化的不能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常写的春联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豪迈昂扬人定胜天”“工业学大庆艰苦创业;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跃;公报春风拂大地大地生辉”。

后来,艺术化的春联渐渐流行起来:有了“春夏秋冬鸿福来;东南西北财源进”“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

还要写很多福字,贴在房间门上,粮食柜上。

猪栏门上也写几张:“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

纸上墨迹未干,只能平铺在屋子里的桌上,地上,一屋子红红火火,充满喜气。

到年三十(也有二十九的),开始贴春联。

母亲在火炉上用麦粉熬糨糊,要把握火候,太稠,成了一个面疙瘩,粘不了春联;太稀,成了一碗稀粥,没粘性。母亲熬糨糊有水平,不稠不稀恰到好处,熬好的糨糊倒在大碗里等着。

父亲站在木凳上,我递上抹过糨糊的春联,父亲一边贴春联,一边讲春联的含义,一边说字体的使用。父亲说,写春联一般用楷书书写,最多加点行书,魏碑体,要叫人一看就明白。千万别用钟鼎篆草体,那都是文人墨客“只可自愉悦”,用作精神寄托的。我似懂非懂,点头晃脑应承着。还告诫我,就是年过好了,春联也不能随便揭下来,要保持到来年,吉利。

天寒地冻的,我递春联的一双小手冻红了,可心里还很兴奋:贴好春联就过年了,过年有新衣服新裤子穿,有火炮放,有压岁钱拿;有葵花籽、“米胖”、冻米糖吃;还能吃到猪肉、包子、米粉馃、油馃、油豆腐。当年,猪肉炖油豆腐下白米饭,那是个什么味道呢?那个味道,也只有过来人心里清楚。

父亲去世,三年孝期,老家贴了三年绿春联,三年过后,不见了绿色。父亲作古已久,但在我心里,绿色春联犹存。

且看今日之家乡,处处莺歌燕舞,村村美丽如画,天天赛过年,父亲地下有知,也当欣慰。

现在,春联越来越精美,材质越来越高档,但都是印刷出来的,字体一色,呆滞,缺活力,少了点手写春联那种墨香盈室,红火一屋的韵味。(王丰)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