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衣着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9-05-28 11:24:56

俗话说:“人靠衣妆马靠鞍”。话虽这么说,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老余膝下子女六个,全靠夫妻俩起早摸黑,拼命挣工分养家糊口。吃饱穿暖都成了难题,“吃穿不愁”更是奢望。

那时候物质匮乏,生活用品凭计划供应。对于孩子们来说,能穿上新衣裳便是无比开心的事儿啦!可布料凭布票供应,老余家经济拮据,且子女较多,布票相形见绌,添置新衣裳成了一大难题。往往是大人穿旧的衣服,剪去损坏部分,东拼西凑又改成小孩的服装,凑合着穿。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至于老余夫妻俩,冬天穿的棉袄,好多处窟窿补丁,棉疙瘩硬邦邦的,棉花几乎成了板状,依然靠它御寒。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夏天,穿的是自种自织的麻布衣裳,穿了虽然感觉凉快,但走路时间长了,会蹭破大腿内侧皮肉;若挑担久了,肩膀上还会压出红红的麻点来。

最难熬的是每逢过年,大人们倒是可以省着点,将就着穿。可孩子们早就盼望着穿新衣过年呢!望着孩子们焦灼期待的眼神,老余拗不过,不得不将自家养的猪卖到收购站,然后攥着省下来的布票,咬咬牙到供销社给孩子买些布料来。再加上平常精打细算,多留个心眼,瞅准时机到供销社瞧瞧有没有卖一匹布料剪剩的“零头布”。因“零头布”少收布票、相对便宜,有时碰巧正好能做一件小孩衣裳,非常划算。

随着儿子渐渐长大,得娶媳妇啦!按老家习俗,定亲后逢年过节需给未进门的媳妇做新衣裳。这不由得让老余既喜又忧,忧的是要委屈其他子女、省些布票来给未来的嫂嫂做新衣裳。尽管作为老大的哥哥已经放低了姿态,连新衬衫都不舍得添置,只用“零头布”做了个“假领头”充当衣领。“假领头”也叫作“节约领”,堪称那个年代的特色产物,其妙处在于用最少的布料来维持人的体面,而且换洗方便。尽管如此,记得那年腊月二十,大女儿眼睁睁地看着满心欢喜接进家门的裁缝师傅,用皮尺在弟弟妹妹身上不停地比划着,得知过年新衣愿望犹如肥皂泡即将破灭时,忍不住哭哭啼啼躲到灶台前生闷气,嘴巴撅得比猪八戒还长。可限于当时条件,老余也是无奈之举啊。提起这件事儿,老余至今还深深地内疚着呢!

后来,改革的春风吹到了老余居住的小山村。党的好政策不仅使老余家粮食越来越足了,经济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一家老小不仅能穿上新衣裳,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对衣物的材质和款式也渐渐讲究了起来。原来的土织麻布、青粗布、劳动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纯棉、毛料、蚕丝、鸭绒甚至貂绒皮草等替代,尤其是子女们穿衣更是讲究,四季变换着不同的款式和色彩。还特别讲究个性,避免“撞衫”的尴尬呢!

是啊!衣橱之内阅“芳华”。老余家服饰的演变,便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直观缩影。面对如此的幸福美好生活,感恩之余,且须倍加珍惜。(詹龙飞)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