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读瀛山
发布时间:2019-07-23 15:04:17

瀛山是一本书,需要用心去读。

据《瀛山书院志》载:“熙宁、淳熙间,第进士十八人,而名骙者居殿试第一,故有取登瀛之义,而以瀛名之也。虚舟先生独邃心濂、洛之学。当时晦翁朱子命驾相访,会以格致两条(即格物、致知),辩论山巅。居久之,观书有感,复咏方塘诗以示意,而此山始重。”由此看来,瀛山,早在宋代,就负有盛名,可与庐山白鹿洞齐名。

这座山,贡献了一首千古绝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首脍炙人口又富有哲理的诗作,世人当成读书明理之心得,引申为学习受教是获取知识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成了后人读书明志的座右铭。

在翻阅《瀛山书院志》时,令我怦然心动地领略到了有关书院教学之特色。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以学子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子的自觉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子的思维能力。书院内师长与学子关系融洽,书院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子,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门生。

凡此种种,不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上值得借鉴和珍视的吗?

据考,瀛山书院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创始人为詹安。初名“双桂堂”。詹安,嗜学重教,“躬教五子,皆登科第”。书院创办之始,主要吸收詹氏“群族戚子弟读书其中”;其后逐渐扩大“招生”范围,外地的士子也慕名而“负笈往学焉”。至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因詹安的第五代孙詹骙状元及第,而取“登瀛”之义,遂将“双桂堂”更名为“瀛山书院”。瀛山书院名重之时,当在南宋淳熙年间,是“第进士十八人”“詹骙高中状元”和“朱熹访詹仪之”三大因素使书院知名度大幅提升。詹仪之因缘际会,与在当时的理学派朱熹、张栻、吕祖谦交好,在信州知府任上时,还资助进行“鹅湖集会”,回乡后,更是几度邀请朱熹来讲学。

“格物致知”,这一朱熹理学的核心思想,不仅是当年詹仪之与朱熹交流的主要话题,更成为瀛山书院后世治学的主要思想。这四字融入书院精神,影响此后历代瀛山学子,辐射了遂安乃至整个浙江大地。

综上所述,瀛山,它既是培养士子的“摇篮”。翻开《遂安县志》,可以看到:仅两宋时期,从瀛山书院走出来的詹氏进士就有二十五人,无怪乎有一知县看到这种情况时惊叹曰:“宋代两举,詹氏为最”了!瀛山,它还是一处“学术论辩”的“会文之所”。由于硕儒朱熹“往来论学于斯”,名声大振,出现如后世陆登鳌(民初遂安第一任知事)所说的“瀛山一席与鹿洞、鹅湖并成鼎足,可也”的鼎盛局面。

我无法得知瀛山当年是何等的鼎盛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瀛山像一只卧虎,雄踞于平畴的沃野之中。前有凤仪山,顶有巨石,形如人立;右有笔架山,三峰并倚;左有浩轴山,如天使赉诰而至;后有岐山,相传唐代越国公汪华第八子在此登仙。远眺大连岭,朦胧蜿蜒,气势雄伟,酷似群龙起舞,又如万马奔腾;近听山涧淙淙,恰似拨弄古琴,又像弹奏新曲。立于“大观亭”之止,千峰竞秀,碧水环绕,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我流连于“得源亭”旁,怀着景仰的心情,默诵着朱熹的《咏方塘》。掩卷沉思,瀛山,你是一本什么书?亦哲学、亦文学、亦儒学、亦教育,亦古亦今,恢宏又深厚的历史气感,叫人俯仰今古。噢,这本书叫经典。(章建胜)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