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穿草鞋与打草鞋
发布时间:2019-09-23 15:23:57

岁月的流逝,流不掉我孩提时那段穿草鞋与打草鞋的时光。

我出生在与皖南接壤的小山村——威坪镇三坦村,地处深山,出门走山路。由于山村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十分差,山民们普遍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过去,村民们买不起鞋子,一年四季也就穿一双自家女人制作的布鞋。而草鞋成本低,又经久耐用,上山砍柴割草、下地干农活,穿着轻便、舒服,下雪天把草鞋套在土布做的袜子外面,既不打滑又暖和。于是,草鞋就成为山民们的重要生活用品。

旧社会,连什么煤饼、煤球、煤气的名称也没听到过,农村做饭等都靠烧柴火。从8岁起,我就开始上山砍柴火、割牛草。为此,我爸爸就给我打了一双合脚的小草鞋,我穿上草鞋上山砍柴、割牛草。从那时起,直到1961年高中毕业参了军才告别了草鞋。1952年2月,我从村小到叶家乡完全小学读书,从家到学校要走15里山路,每周回家一次。因家里贫穷买不起鞋子,妈妈给我手工制作的布鞋也要省着穿。我上学或回家,来来回回都穿草鞋走路,即使隆冬腊月,也照样穿草鞋。有时,周日要完成砍3担柴火的任务,只能周一起个早赶到学校去上课。冬天的早晨,由于年纪小又要挑着柴火、玉米粉和一竹筒菜,走完15里山路到学校赶第一节课往往迟到了。我把一双布鞋拿在手上,穿着草鞋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身上只穿了两件单衣,又赤着脚,冻得我浑身发抖,牙齿不自觉地上下打架,常常连报告都喊不清了。每当这时,任课老师从不批评我,总是挥挥手,微笑着对我说“不要喊报告了,快进来吧!”我坐下后,一边脱草鞋,一边穿布鞋,一边认真地听课了。后来,我到威坪镇读初中了,从家里到学校要走45里山路,每两周回家一次。虽然不用挑柴火和粉米,但必须背上两竹筒菜。三年初中生活,来来回回,我也是穿着草鞋走路的。再后来到建德梅城上高中了,那时一个学期回家一次,虽然来回路上不用穿草鞋,但暑寒假里干农活或砍柴割草,照样要穿草鞋。

穿草鞋,陪伴我度过童年、少年、青年,在我的人生岁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爸爸就教我打草鞋,说自己的草鞋自己打。1950年,我虚岁11岁就开始打草鞋。

打草鞋的工具很简单,一个草鞋耙沟(又叫草鞋耙头)、一条长凳和挂围。草鞋耙沟是木头制作的,弯沟套在板凳头上,木架放在长条凳板上,木架上方一排有7根小木柱,中间那根高些,两边各3根,用作牵拉编织草鞋的绳子。首先要准备好打草鞋的原料,包括用棕叶搓成的绳或用苎麻搓成的麻绳、浸泡后锤软的稻草、笋壳、布条等,然后开始打草鞋。搬一条长板凳,草鞋耙沟套在长条凳的一头,人坐在长条凳的另一头,并让其顶住墙壁;腰上系上挂围,将挂围上的绳子连接到草鞋耙头的小木柱上,然后开始编织。先打草鞋鼻子,再打草鞋主体,最后打草鞋后跟。其间,根据草鞋的大小,适时调整草鞋耙头小木柱的位置,在适当的位置打上草鞋的眼和耳,一般两边各打3个;后面称耳朵,用于连接草鞋的鞋帮。

草鞋分少纽和满纽两种,就像现代人夏天穿凉鞋、冬天穿皮鞋一样。所谓少纽(眼),就是前面一般只打3至4个纽(眼)的草鞋;所谓满纽,就是从前到后都打上纽(眼)。这是用于冬天的,冬天上山,脚上穿上土布、苎麻布做的袜子,俗称“草鞋袜”,外面再穿上“满纽草鞋”,上山下地干活就不冷了,而且很暖和、很舒服。熟练的村民,打一双少纽的草鞋,一般只要个把小时。而要打一双“满纽草鞋”,花费的时间要长得多,因那一个一个纽是细致活。当年,我年纪小,打一双少纽(眼)的草鞋,所花时间比大人要长些。

乡村农民从什么时候开始才不穿草鞋,我没有调查过,也无官方的资料作证。总体上,从上世记70年代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了,农民上山下地干活开始穿胶鞋了,平时外出就更不用讲了。如今,草鞋早已被皮鞋、旅游鞋、运动鞋、花样繁多的胶鞋、球鞋所取代了。即便是布鞋,也是在市场上购买了。在乡下,再也看不到穿草鞋、打草鞋的了。打草鞋,仅仅成为个别乡镇迎接外地游客游览观光的一个内容,成为乡镇举行大型活动的一个娱乐活动项目罢了。

打草鞋,同农村中的水车、风车、麦杆扇、地方戏剧一样,归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这是淳安农民生活的写照,是乡土文化的结晶。(江涌贵)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徐满萍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