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城事记忆(四)
发布时间:2021-05-27 09:08:33

江琦军

邮筒

这曾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和公共电话亭一样,成了鸡肋。偶尔看到它们,绿色依旧,只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显得那么苍老,老得可以听到了它们高频的咳嗽声,却始终咳不出一封信来。

当然,城市里的邮筒还在,只是当年邮筒旁那些繁忙的景象已一去不返。如今只有零星的几只邮筒孤零零地站在城市几条主要街道之上发着呆,看着匆忙的人群和车流,却没有一封信投进邮筒。发展无情,还是造物弄人,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或许都是正确答案。

想起九十年代初期,还在求学的我,将一封封写满感情的信投入邮筒,然后开始盘算,几天后才能收到对方的回信。这种等待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有收到信后的狂喜,也有收不到信时的暗自悲伤。

有位朋友对我说过,小时候看到这邮筒很好奇,常嘀咕“那些信难道是从地底下流到收信人的城市的”?这个问题她藏在心里一直没敢问大人。直到长大后,有一天看到邮递员打开了邮筒的柜门,把所有的信件取出,拿到邮局里面去处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说起邮筒当然要说邮票。邮票是邮资的凭证,贴了邮票才能把信寄到对方的城市,要不然就会被无情地退回,或是作废处理。邮局会在邮票上打上邮戳,表明这个邮票已经用过,不能再用了。邮票因为图案精美,是一个国家文化元素的代表,因此也被尊称为国家名片,吸引了一大批集邮爱好者。对于寄信的人来说,邮票还有另外一个功能,怎么贴都被人赋予了特别的含义,斜着贴,倒着贴,横着贴,都有不同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邮票的贴法,说不定就是情感的含蓄表达。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手机和网络的普及,QQ等即时通信软件的流行,人们的思想交流、信息的传递有了全新的载体,即时、快速完全取代了纸质书信,写信也便成了一种生活的奢侈。邮票被人全都收藏进了邮册,没有人再热衷于一张邮票,各种各样的图片在网上都能找到,中国的,外国的,信息迅速就能获得,那种神秘感被彻底打破。邮票也就失去了它的社会功能,集邮也渐渐成了历史词汇。而唯有邮筒仍是一座城市的必备设施,坚守着,看着自己的阵地一点点地失去……

千岛湖城区,或许还能找到几个孤独的邮筒:开发路,中国邮政门口;西园广场,邮政银行门口;十字街,排岭北路原天鹅饭店对面;新安大街,老邮电局门口。

邮筒还是那只邮筒,只是再也没有人拿信去“喂”它。时代已经抛弃了它们,但它们还在等一个时间,等一个确切的时间,宣告它们真正地退休。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