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郑凌红
又一个夜晚,此时基本对应了作家周华诚《不如吃茶看花》里的“无事是贵人”。无事,在我看来倒不是真的无事,而是相对得闲。相对得闲,得有一颗闲心。而闲心,来自于某种意义上的“无心”。喜欢华诚的书,正如忍不住喜欢那些美好的文字,那些美好的文字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气质。
《不如吃茶看花》是秋天走向深处之际,忍不住下的单。家中的书属于今年的“新款”很多,而对于《不如吃茶看花》第一眼就放不下,缘自于耐看的封面,耐看的索引。我想,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若有如无的隐隐约约的禅意,是我对生活的某种向往。当然,向往源于现实中很难寻觅,也源于人这一生,总得有点固执而又孤单的爱好,投入看书这个“洗心革面”的世界,对个体而言意义深远。
当我面对很多事情而不想做时,或是很多该做的事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便更沉溺于书的世界。《不如吃茶看花》按照作者说的,是很用心的作品。世上事,难求圆满,只求尽心。书有四辑,每一辑都是“周氏风格”的冠名。
第一辑曰:闲吃茶,共十五篇。这里面说了很多茶,我仿佛是看喝茶的人。看茶就好了,不一定要自己喝,这正如看书,可以书与人合二为一,心领神会。书中写了涌溪火青、黟山石墨、碧螺春、金山时雨、开化龙顶红茶、白毫银针、白露寿眉、雅安黑茶、凤凰单丛、普洱……好家伙,很多茶我都没喝过。自认为走了不少地方,对茶也算喜欢,也对各路茶来者不拒,却对茶人、茶器、茶文化蜻蜓点水,不免心生羞涩。看来,“书中自有百种茶”应该成为读书的另一种宣传语。
第二辑曰:松子落。引子里说:“天气好的话,我会去找你。可是这么久了,我们这一次还是应了那句‘见字如面’。”这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我们都躲在自己的角落里,凑在一起成为每个人都挺难的一种难得。这里的二十九篇文章,像极了一段段丰富的旅程。我喜欢《一枝春意》,也喜欢《只是喝茶》,更喜欢的是《无心乃有欢喜》。作者说有玩心,可以喝茶。这太合我意!能喝的、喜欢喝的,对我来说或许只有茶了。
一个五月,曾随本地政协去考察茶文化,对某些茶有一见如故的惊喜,它契合了“一枝春意”的意象。我相信,喝茶的那份悠闲,正是心里开出的春意。《只是喝茶》也很好,文字里写的径山茶,在两三年前我去过种植、炒制的现场,那是禅茶一味。所羡慕的是作者可以远游,看到了他处的世界,感悟了“无须什么客套的话,主客坐了,只是喝茶”的境界,就像君子之交,平淡如水。因为真,才有了长远。
最惊讶的是《无心乃有欢喜》,三段文字,两百字不到,却是把前面想说的话和后面想接续的话题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结。在这个“很傻很没意思”和“有意思”之间,包含的应该是一箩筐一箩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吧。这哲理来自于作者的遇见,作者的感想,作者的思考。这或许又不经意暗合了“不如吃茶看花”的弦外之音。
第三辑曰:无尽茶。这十二篇文章,似乎又融进了新鲜的事物。比如葛根、比如美食、比如钢筋锅面前的父亲,比如一本写南宋德寿宫的书。这些似乎都有点眼熟,但分明对我来说终究只是一个看客。看客无妨,看得开心有所悟,便值当了。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过去和现在的链接,似乎是一张张隐性的名片,让大家更了解一个叫“周华诚”的写作者——文字里的他穿越山海,穿越古今,把他的茶端上来,把他的花捧上来,告诉你不懂茶,也要努力接近生活的本真。
最后一辑曰:破溪烟。八篇文章,八面来风。他《在唐诗的路上讨一碗茶喝》,他《在松阳喝茶》,他看《深山云起》,他《多谢溪烟知我意》,我慢慢地看,忍不住地看,拿起笔来勾勾划划,白纸墨迹之间我看到了《红楼梦》里的茶道,也看到了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这种对于“物外”的别样定义和感知,已是藏不住的生命美学了。
时间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度过生命中的某种时光。喝茶,是一念。看花,也是一念。每一种念头,都会决定我们心中是否能喝到那味“茶”。每一种念头,也都会决定我们心中是否能看到那朵“花”。
茶生一处,天地一方。花开一处,万籁俱寂。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种武功,它叫“吸星大法”,那是有广阔天地,广阔视野,广阔思绪的武功,茶在花里,花也在茶里。
此情此境,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扬州东关街买的一尊木雕,名曰:无相。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王志仙
最新播报
更多>>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