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寻找三八妇女船
发布时间:2024-03-08 10:08:31

●徐录法

这是一艘木质结构的客船,船体乳白偏绿,甲板整洁干净,甲板上打过的油漆尽管早已褪去本色,但木板的条纹依然净光发亮。客舱的窗玻璃总是擦得晶莹剔透,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见两岸移动的青山和湖面荡漾的碧波。船舱有200多个座位,一排排座位中间,是一条长长的过道,从船头的木阶梯一直延伸到后面的机房和厨房;两边背靠背排列着淡黄色的旅客座椅,每张椅子可坐五名旅客,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是面对面而坐,那年月倒也无拘无束。

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此刻到了船上都像是刚见了面的熟人,你帮我安放头顶行李架上的小包,我帮你传递手中的行李,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和善幸福之情。尽管乘客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相互之间省略了许多客套话,一句问候,一个手势,简简单单,朴实无华,无论男女老少,坐在一起,交谈甚欢,整个客舱始终笼罩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之中……

无论怎样的时过境迁,这样的乘船出行场景,依然会清晰地停驻在一代淳安人的脑海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中期,许多淳安人都记得这湖上有一艘闻名全国的文明客船。而这艘客船最特别之处,就是十人的乘务工作组,是清一色的“娘子军”。这十名淳朴、热情的淳安妇女,用自己的热忱和奉献,在烟波浩渺的千岛湖上留下了一段温情美好的传奇。

这条“娘子军”客船航线始建于1970年。当时的淳安运输公司(后改为航运公司)组建了三八妇女船,整个乘务工作组由十名普通妇女组成,平均年龄四十来岁。老党员许有英是船长,在她的带领下,整个乘务工作组团结、热情、认真、能干。虽然她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她们对旅客有着一颗朴实而真诚的心,始终做到文明服务、礼貌待客,把一艘普通的客船打造成闻名全国的文明客船。从西园码头到铜官,再到后来的毛竹源,她们所航行的水域也变成了千岛湖上唯一的一条文明航线。这个了不起的三八妇女船团队先后被全国妇联、交通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交通厅、市县交通局等单位部门表彰,分别荣获“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千岛湖水上文明客船”等称号。

这艘客船每天清晨从朝阳码头(后改为西园码头)开出,沿途经过姥山、早禾埠(现架子岭)、里四、赋溪、徐坑、九龙源、金竹排,中午抵达铜官(后面航线改为停靠毛竹源),与岭后火车衔接。

南来北往的人们从这里上岸、登船,往来穿梭。每次船上卸完客,乘务组的姐妹们便草草地吃过中饭,抓紧时间打扫好船舱的卫生,等从火车站和新安江汽车站赶来的旅客,陆陆续续都上了船,已是十二点半,客船便鸣笛倒船,原路返回。

(一)

“要吃面条吗?”

船开出后,随着服务员一声亲切的问候,乘客们就闻到阵阵面香从船艉的厨房飘来。这种独特的香味让人赞不绝口,多少年以后仍然珍藏在淳安人的记忆之中。也许这碗面给予味蕾的烙印太深了,在这以后淳安有种面被叫做“船上面”,几乎所有淳安人都知道,“船上面”的称呼那是仅且仅仅只属于面条中的最美味者。

当时坐船的人,大多都无法抵挡这碗面的香味。

吃面的人多,只见船舱中,服务员大姐双手端着四碗汤面,像变戏法一样,既轻盈又稳健地穿过站满旅客的过道,稳稳地把一碗洒着葱花冒着热气、或铺着豆腐丝或铺肉丝的汤面递到乘客面前——摇晃拥挤的船舱中那汤汁和油渍竟不会洒出来半点。

这样一碗汤面,对于饥肠辘辘的赶船旅客,那份诱惑无以言表,喉咙里的哈喇子是再也无法阻挡了。

不仅船上的面香让人难以忘怀,而且更让人无法忘却的是这艘船上的热情服务,乘务员礼貌待客的笑容,只要是乘坐过这艘船的旅客都会深深地记在心间。

被她们热忱服务感动的人太多了,面对一面面锦旗和一块块奖牌,三八妇女船的乘务工作人员不骄不躁,心静如水。她们把亲、勤、和对待旅客当作是三八妇女船的座右铭。她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旅客坐上船感到安全舒适。

亲、勤、和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就更难。老船长许有英经常在航前例会上,用船上话和声细语地对大家说:“阿伲(我们)搞服务工作的,对旅客一定要做到亲勤和。”

几十年如一日,她们一直坚持这样去做。每天,她们都早早来到船上,打开船顶的探照灯,把码头的道路照得一片通明,不论刮风下雨,她们始终站在船头上迎接前来乘船的旅客。码头有一段斜坡路,当远远看见有老弱病残的、怀抱婴孩的、行李多的旅客,她们就主动跑上去搀扶,帮忙抱孩子,还不停地嘱咐着:“路滑小心,跳板上要走稳。”话虽不多,但那和蔼的态度和诚恳的语气,没有半点虚情假意,使旅客倍感亲切,觉得她们是真真切切把旅客当作亲人对待。

(二)

八十年代末,交通部客运司司长潘洪庆带领全国水路运输企业的二十多名负责人,对三八妇女船进行暗访。

朴实的乘务组不知道船上已来了“特殊的旅客”,她们和往常一样,早早候在码头迎接旅客,服务人员及时做好航前宣传和航行中旅客注意事项的宣讲。那天恰逢星期天,乘船的旅客比较多。

当时乘船还未实行对号入座,一个小插曲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张椅子坐五个人,其中有三人身体较胖,一位妇女还怀抱着孩子,另一位是腿脚不便的老人,拄着拐杖,见座位有点挤,似乎不太坐得下去。

这时船上的服务员叶雪姣走了过来,看到此景,便脸带笑容轻声细语地和前后排的旅客商量,又对两位胖旅客说:“你们前后调下位子吧,这样不挤些。”说完前后排旅客有说有笑地相互换了位子,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能够舒服地坐下去了。边上知情的旅客纷纷赞扬服务员,是她的耐心和真诚打动了旅客。

当客船停靠沿途的赋溪码头时,一位躺在竹椅上的病人正被众人抬着,艰难地行走在码头台阶上。见状,船上工作人员马上跑了上去,用伞遮住病人,不让太阳直接暴晒,同时又端来开水给病人喝,病人和陪同的家属不停地点着头说:“谢谢,谢谢。”

下午客船返程,几乎每个停靠码头都有人站在岸边等着,船一靠岸,他们就把一个个用毛竹做的菜竹筒,递到船上工作人员手中。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是送给船上的,其实,这是这艘船坚持多年的服务项目——义务传递物品,沿途群众代邮代购的商品和信件、报纸、衣物等都通过她们的手送达对方,分文不取。这些菜竹筒就是沿途百姓给远在县城读书的孩子准备的菜肴,由于交通不便,只好拜托深受信任的三八妇女船,让她们帮忙捎带。

这一切都被暗访的“旅客”尽收眼底,这些水路客运的同行们切实感受到三八妇女船的确是一艘名副其实的文明客船!

(三)

这艘船还见证过一些乘客的人生重要时刻。

有一次,当客船返航停靠西园码头,旅客都上岸了,船上正准备打扫卫生,这时一位身穿新军装的小伙子,手上提着水果和一束鲜花,在父母的陪同下走上船来。船上工作人员纷纷注视着,脸上露出几分惊讶。

“你们不认识我了?我是船生啊!”小伙子径直走进客舱笑道。

“他体检合格,参军了,明天就走。”一边的父亲说着。

“他说走之前一定要来船上谢谢你们。”他母亲笑着补充道。

船上乘务工作组的姐妹们这才恍然大悟:“是船生啊,都长这么大了。”

原来这是十八年前的一段往事。一天中午三八妇女船从毛竹源返回,途经徐坑码头,码头上有一位年轻的孕妇,挺着大肚子,在丈夫的搀扶下,准备坐船去县城医院生产。不承想刚到码头肚子就开始痛了,孕妇痛得很难受,头上冒着汗。旁边的丈夫很是着急,因为客船到达县城最少要航行两个多小时,又没有其他办法能快点到达,万一熬不住,怎么办?一双求助的眼神着急地四处逡巡。

三八妇女船乘务组了解情况后,迅速把孕妇扶到船员室休息,一边安抚家属不要着急,一边连忙做着接生准备。这时孕妇的羊水破了,情况十分危急。副驾驶姜冬香有着丰富的接生经验,船上没有接生工具,只有一把剪刀,她马上吩咐用开水煮好剪刀,然后拿出自己的干净毛巾和床单垫在孕妇身下,关上门,在其他船员的协助下,开始接生。

在门外守候的丈夫紧张得不停颤抖,一遍遍低声祈祷。

“你不要太担心,这条船上接生过的,还不止一个呐!”旁边知情的旅客宽慰着年轻丈夫。

说话间船员休息室里传出一阵嘹亮的啼哭声,母子平安。搁在丈夫心上的石头终于落地,脸上露出笑容。

为了感谢三八妇女船,这个宝宝就取名为船生,逢年过节都来船上走走。这件事情也成为千岛湖上的一段佳话。

三八妇女船创建二十二年来,为沿途百姓和往来旅客做的好事数不胜数,收到表扬感谢信上千封。这船上的十个姐妹,她们不拘小节,总是设身处地替旅客着想,一点一滴都让人心存感激。  

冬天,她们会拿着空脸盘在客舱里吆喝:“有冷饭冷粿需要热的吗?”夏天,她们又会把一桶桶凉水从湖里打上来,从船头走到船尾,一个窗口一个窗口,让旅客搓洗毛巾擦汗降温……

三八妇女船的乘务组成员既普通又平凡,但她们在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三八妇女船在千岛湖上整整航行了二十二年,后来企业改制,乘务组的成员们,老的退休了,新的得不到补充,这艘令人难忘的客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回忆过去,虽然三八妇女船是上个世纪那个时代的事物,随着岁月的变迁,再也无处去寻找,但船上所倡导的亲、勤、和,以及为沿途百姓和旅客多做好事的道德风范,还有十位乘务人员如春风般的笑容,这些时时刻刻都会涌现在一代人的心中,会在时光中隽永。

(文中配图为千岛湖现存的客运船)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邹楚环 徐翠云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