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国际新闻
博洛尼亚历史城区保护随想(看·世界遗产)
发布时间:2019-07-16 09:45:11

一年前,我放下北京的一切,带有几分任性地来到意大利留学。众多城市中,我选择了博洛尼亚,让它走进了我的生命。


在意大利人眼中,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他们的生活品质

世间所有美好,都无法一蹴而就。同诸多历史城市一样,博洛尼亚城市保护也是经历过挣扎和斗争。博洛尼亚在二战时期遭受过炮火的洗礼。幸运的是,在战后重建时,第一个被纳入修复计划的就是城市中古罗马和中世纪时期的遗址遗迹,因为人们懂得它的文化价值。这同时也表明了城市决策者对文物古迹的重视。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与巴洛克时期的古迹,基本上都是二战后修复的。

博洛尼亚这座城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欧洲具有独特历史价值、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古城之一。欧洲乃至世界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就坐落于此。这里还诞生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文化巨人和科学巨人,然而这一切都不是这座城市令人神往的主要原因。它最迷人之处是当你漫步在受到完整保护的历史城区,所有曾经关于中世纪古典精致生活的遐想,都会在不经意间变为可以触碰的现实。

这一份美妙的体验得益于保护,但这种保护并非为了满足游客猎奇、尝鲜的愿望,也不是政府主导下刻意营造的一场表演。它所代表的是所有博洛尼亚市民共同的选择,是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过往所给予的温情。在意大利人眼中,保护文物就是保护生活品质。这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和竞争力,在他们心中无法想象一座缺乏文化内涵的城市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既保护物质空间环境,又维持现有的社会结构、活力和城市生活

战后,意大利的经济逐步复苏,可绝大多数城市的老城中心却面临着严重衰败的物质环境、恶劣的居住条件和衰退的社会活力等问题,因此,在意大利文化知识精英和左翼执政者的积极介入下,在《1969年博洛尼亚城市总体控制性规划修编》中提出对历史中心进行“整体性保护”,也就是既保护历史中心的物质空间环境,又维持现有的社会结构、活力和城市生活,即所谓的“社会保护”。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保护政策,今天的游客和市民可以在城市里完成古今的穿越。

当然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维护和坚守一种选择更是如此。生活在博洛尼亚的居民也为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忍受着诸多不便,特别是居住在中心城区的市民。举一个我感受很深的例子:受限于政府颁布的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政策,很多居民建筑不能安装电梯。年过七旬的老人,从超市满载而归,他们也只能步行爬楼回到家中。面对这样一种并不轻松的生活常态,他们还能回应以微笑,这总令我不解。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用不流利的意大利语询问那些老人家,他们给出的回答令我为之动容。让他们甘愿忍受诸多不便的原因只有一个:对旧时光的纪念,对逝去人的怀念。有位老奶奶告诉我,她祖父一辈就已经住在这里。在她还是孩子的时候,看到她的爷爷就是每天这样出入。她忘不了祖父祖母相互搀扶、上下楼梯的情景。她每次走在楼梯上的时候,往事的记忆就会浮现在眼前,仿佛自己的人生岁月未曾老去,阴阳相隔的亲人也依旧真实而亲切地活在自己身边。此外,城中心区域对车辆的限行和禁行、道路交通网的规划设计、地下管道线路的铺设维修、垃圾分类的回收处理等细枝末节的管理问题也在不断向管理者和市民发出挑战。政府和市民也都在竭尽所能给出相对妥当的处理方案。

同样也面临长期、持续、繁杂的管理难题

不仅是博洛尼亚,任何一处世界遗产在获得对其突出普遍价值的认可之后,所面临的就是长期的、持续的、繁杂的管理难题。在中国,历史名城的保护一直是备受瞩目的话题。在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人们常常在争论和探寻保什么、如何保?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术层面,在技术和形式的选择上可以说虽已绞尽脑汁,但到头来还是难获好评。对管理问题研究不够和实践不成熟,是造成效果往往不及预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拆毁的远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对其所承载的情感记忆。情感纽带的断裂,抹去了我们对于昨日的最后一点留恋,也埋葬了代际之间本就脆弱的传承欲望。如果我们不是为保护一座“城”,而是求再续一段“缘”,一切会不会有所转变?

于龙成: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现就读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于一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