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外媒看淳安
盘活“绿色资金” 撬动“绿色经济” “穷”则思变 改变了淳安的一个村
发布时间:2019-08-28 11:05:00

本报讯(驻淳安记者 程海波 通讯员 杨永娟 钱德星)在村中央开着一爿杂货店的叶爱英在这个夏天,发现村里从外面来的陌生面孔多了不少,先是连续的几批上百人规模的夏令营,接着又是来拍电影的剧组,这让她的小店热闹了许多。

叶爱英居住的这个村叫石门村,是淳安县里商乡最偏远的村之一,虽然现在公路已经修到家门口,但从乡政府开车到村里,仍需要花上半个小时,而且石门村就是这条通村公路的终点。

汪胜有是村里的会计,到村委会“上班”,总要从叶爱英的这爿杂货店门前路过,除了同样可以遇到日渐增多的陌生客人之外,村里这一年多来许多的变化,也反映在他的账本上。

“村里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茶叶培管和品种改良,差不多都是这一年多时间里发生的。比如这条文化长廊,乡里补助是37万元,实际建造用了42万元,缺口的5万元用的就是林权质押贷款的钱,如果没有这笔钱,建设就没这么顺利了。”汪胜有所说的林权质押贷款,完整的说法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集体留存部分质押贷款,这是石门村“穷”则思变,在淳安县最先尝试的一个“消薄增收”举措。

石门村是一个守着大片山林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虽然每年4550亩生态公益林能够给村集体带来15万元左右的收入,但仍难以维持村里每年的基础建设和日常运转。

“我们想把村里的基础设施还有公益事业搞上去,但是缺乏资金,根本使不上力。”去年年初,县里下达了三年消薄任务,村支书叶世广动起了身后这片大山的脑筋,“只有盘活这份‘绿色资金’,才是唯一出路。”

经过村两委的反复讨论,并在乡里和银行的支持下,石门村利用归属村集体的15万元公益林补助款作质押,从银行贷来230万元,其中一部分资金投到乡里的消薄基地,参与每年分红,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和环境整治,发展乡村旅游。

“我们是去年5月27号正式办理的贷款,然后就用这笔钱先后修建了文化长廊、停车场、老年食堂,提升了整个村庄的环境,还投入资金建起了100多亩的茶叶基地,准备培育茶叶新品种,这个茶叶品种如果能推广开来,全村的茶叶收入就有可能翻番。”村委会主任叶映红扳着手指头,报上了这一年多村里所做的事,“明年等我们村的消薄中心建好,还会有来料加工、茶叶加工的场地,甚至游客中心,这样像今年游客来了没地方住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这一年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对产业发展的信心也足起来了,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村会计汪胜有补充说。

“文源幽谷深,石门好风光;遍地皆茶青,林木满山坳。”如今,盘活了“绿色资金”的石门村,终于找到了撬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支点。

来源:杭州日报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