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外媒看淳安
我是千岛捕鱼人——记杭州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捕捞一队队长叶志清
发布时间:2019-12-09 11:21:24

▲叶志清(左)在传授捕鱼技法。 毛勇锋 摄


▶水美鱼跃。 记者 程海波 摄



运输鲜鱼(老照片)。

记者 马梦妍

千岛湖水,绿荫繁盛、碧波荡漾,令无数游人旅客流连忘返。不过,对千岛湖的老渔民们来说,“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平静中却暗藏玄机,尤其是湖面下以数百万斤计的鲢鳙鱼资源,它们才是真正的“主角”,代表着千岛湖的另一面。

而负责“解锁”千岛湖另一面的,是此时泊在湖心的庞然大物——由100多艘渔船组成的捕捞舰队。主船两侧围着数十种体积较小的渔船,如众星拱月。通常一艘小船只放得下一张大网。这叫拦网,用于围堵鱼群,完全张开长度在2千米,仅此一种网就装了6船,足以应付寻常内河水库的捕鱼需求。

时间未到,舰队还在沉睡,等待“中华一绝”巨网捕鱼的上演。届时这一网,打尽的可是五六十万斤的千岛湖鱼,收网时,群鱼起跳、水花四溅,蔚为壮观。因此每年60余次的巨网捕鱼,早已被开发为千岛湖旅游的保留节目,场场爆满。

“听鱼”?那可是一门难上手的绝活

巨网捕鱼项目的现任“当家”名叫叶志清,是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捕捞一队队长、党支部书记,曾获浙江省劳动模范、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职业技能带头人、杭州市首席技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擅长的侦察鱼群正是巨网捕鱼成功的关键,也是一门难上手的绝活。对捕鱼老手来说,往往布网容易,难的是探知鱼群的动向,俗称“听鱼”。渔队中必须得有这样一位有着10到15年经验的老手,凌晨出发,前往湖里确定鱼群位置。可千岛湖有近580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近50个大大小小的渔场,具体该怎么追踪?眼观、耳听加鼻嗅。这是叶志清的答案。

作为千岛湖上的“捕鱼达人”,叶志清仅凭水波纹的大小、鱼起跳声的轻重,鱼腥味的浓淡,再结合季节、水温等因素,就能预判一定湖域面积内鱼群的种类和数量。这项本领光有经验可不够,还得靠悟性。目前115人的千岛湖捕捞大队里,只有十余人掌握了这项功夫。

默契!那可不是朝夕间能达成的

许是经年累月养成的习惯,一到船上的叶志清就会沉默起来,通过几个简单的手势来传达指令。趁夜而来,满载而归,像是他与千岛湖磨出的默契。

但这默契不是朝夕间达成的。

34年前,叶志清还只是千岛湖上一名普通的渔民,出于冒险精神和对水上作业的好奇,年仅17岁的他决定加入千岛湖捕捞大队拜师学艺。不过才短短几个月工夫,初生牛犊的新鲜劲就被清苦的船上生活所磨灭。“吃住都在湖上漂,原先很喜欢吃鱼的,天天吃也腻了。”

事实上,这还只是开始。一名合格的捕捞工人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在船上度过。许多队员受不了这份苦,再加上千岛湖渔业有过一段低谷期,曾经的队友纷纷转投他业,而叶志清却熬了下来,成了千岛湖一泓秀水中的“渔老大”。“想来还要感谢我师傅,当年是他要我安心干,说有新安江水库在,你就有饭吃。”淳朴的一句话,让叶志清从此过起了与水为伴、以船为家的生活。

专利?捕鱼那也是讲究智慧的

然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千岛湖渔业的起点很高,由叶志清所在公司首创的“拦、赶、刺、张”联合渔具渔法,曾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备受推崇。但实践中叶志清发现,上世纪60年代传下来的那一套办法,未必完全贴合现在的水文环境。为此,在2016年,他领衔创建了“叶志清淡水捕捞技能大师工作室”,集中捕捞大队里30余名精英骨干的力量,从渔具设备、作业流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设计出液压起锚机、液压起网机等装置,极大地提高了捕捞效率,并获得2项国家专利。

如今,叶志清的心愿已变得更为宏大,继续创新渔具渔法之余,他更希望把大队的捕捞技术推广到全国,切实提高渔场产出。今年年初,叶志清所在的千岛湖捕捞一队就已外派10名骨干,前往江西阳明湖帮助捕捞生产,短短半个月便成功捕获二三十万斤活鱼。“千岛湖的产量指标是一年700万斤,我们在完成自己目标的闲暇期,也愿意授人以渔,让千岛湖的捕鱼智慧走向全国。”叶志清笑着说,“无惧风雨,甘守寂寞,这就是我们千岛湖上捕鱼人。”

来源:杭州日报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满萍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