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简介:宋京村位于汾口镇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共有378户、1279人,有耕地513亩,山林15153余亩。作为我县余姓的几代繁衍地,该村拥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村内遍布古迹,见证了“萝蔓世家”的辉煌历史。近年来,该村在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全村经济社会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地图上看,汾口镇到宋京村只有五里左右的路程。但是6月1日记者驱车前往,却花了半个多小时。行路难,这是记者对于宋京村的第一印象。
其实,宋京村的道路状况和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村庄海拔较高,康庄公路在大山之中蜿蜒,两侧不是峻岭就是悬崖,久久不见人间烟火,才给人一种行路难和与世隔绝的感觉。
宋京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像峻岭中的一块小小平地,虽然地势还有起伏,但是却让人心生柳暗花明之感。村头几亩平地里种着不少庄稼,一座小庙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庙叫松林庙,据村里老人说,是为纪念余梦魁而建的。”村里的一个村民为记者解了惑。果然,记者在小庙门口发现了一块石碑,记录了小庙的名称,并标注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余梦魁,记者有一些了解。根据《遂安县志》记载,他是宋末人,宋被元灭前,他曾加入到文天祥组织的抵抗运动中。至宋亡,元朝招贤,他不肯去。为了表明心意,他“归筑室涟坞山中,大书‘宋林’二字刻于石。”
说到余梦魁,就不得不提余姓“萝蔓世家”了。在唐朝天宝年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许多大家族为了避免灾难,纷纷举家南迁。余姓的先祖从京口出发,一路向南,来到了当时睦州遂安县境内,最终定居在武强溪畔九势山下之萝蔓塘,他们就自称为“萝蔓世家”。每一支族人外迁,都会在落脚之地建祠堂,祠堂大门上挂上书着“萝蔓世家”的牌匾,以示家族荣耀和人散心不散。根据宋京村的村民查阅宗谱统计,该村一共出过18名进士,可谓是人才辈出之地。
从村口走入,宋京村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感觉是复杂的。经过几百年的繁衍,该村的村庄布局极为紧凑,徽派建筑一幢连着另一幢,部分古建筑还非常宏伟,但是大多已经破旧不堪,甚至还有很多处于倒塌或即将倒塌状态。与此同时,该村的新房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站在该村附近的制高点,俯视整个村落,目光所致,这些建筑不是极老就是极新,给人带来了一种时间骤然跳跃的视觉错觉。
“村庄发展太快了!在十几年前,村里人还是非常贫困,可是一眨眼,公路通了,许多人出去找活干了,大家日子都好过了,所以村里不是很老的房子,就是很新的房子。”村里的一个村民这样说。记者释然了,其实我县很多村庄都有同样情况,只不过在这里更加明显。
宋京村的书记叫余幸福,他对村庄这几年的发展充满欣喜。他说:“这几年我们村通过改水、改厕、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现象,现在一年一个变样。拿今年来说吧,我们将打算在小溪里放养石斑鱼呢。”
对于宋京村的发展,许多村民还将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开发旅游项目上。该村人文资源丰富,其中“小金銮殿”更是大家心目中的瑰宝,大家期盼在修复这个建筑群的同时,因此为契机带动乡村游发展。
走出一里路,在村尾的一个缓坡上,一座宏大的建筑赫然入目。该村村民余进操介绍,这就是“小金銮殿”了。“小金銮殿”的真实名称为“大夫家庙”,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较明朝金銮殿“短三尺、狭三尺、低三尺”,距今已有480多年历史。
史料记载,该殿“占地以顷论,恢弘甚广,桥水相映成趣……”,为“萝蔓世家”的家庙,曾经抚育出十八名进士。因年久失修,“大夫家庙”的正殿、“钟楼”、“鼓楼”、“聚义厅”和“后花园”等已湮没,现仅存前厅。
“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去‘小金銮殿’里玩,记得建筑非常宏伟。大概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面的正殿塌了,整个建筑群渐渐废弃了,大家都觉得好可惜。去年的时候,在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村里对它进行了抢救性修复,许多村民听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性非常高。”余进操。
站在门楼前,可以清晰看见门口的阑额上写着“大夫家庙”和“世科甲弟”几个大字,阑额的背面横匾上写着“龙章褒显”四个大字。走进门楼后,是十八级台阶,是一个月台,之后又是八个台阶,就是前庭的墙门了。
这是一座宏伟的墙门,一共有三门。中间一门特别高大,门中间的额上横书“萝蔓世家”几个字,继续往上是“恩荣”二字。边上两门的额上则写有“扬名”和“显亲”几个字。走过墙门,就是前厅了。厅内横梁粗大,上面雕刻着人物、动物、花卉等等,华丽精美。
离开“小金銮殿”,回到村中间,记者听到了许多村民的议论。把这个建筑群恢复完整,这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在该村的发展计划中,将依托“小金銮殿”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游。“现在我们村里正在进行集资,希望能够全力以赴修好这一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余幸福对村庄未来充满期待。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三农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