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中界古道
发布时间:2024-08-30 09:28:50



●鲁永筑

  中界古道,由两条山岭组成,一条是桃花岭,另一条是乘风岭。起始于中洲镇霞山村店门前自然村,讫于开化县马金镇界首村。原遂安与开化未通公路前,这条古道一直延伸到开化县马金镇。

  (一)

  为了一探古道的风景,我们来到淳安、开化两县交界的马金镇界首村,以这里为起点,走一走这条古道。

  宽敞油亮的淳开公路,从汾口镇交界村缓坡上来,越过界首村这个山口,顺势向马金镇蓝田村缓坡下去,呈东北而西南走向,是一条车龙不断的坦途。如今的人们,哪里还会在意,就在界首村北面的山坡上,静静地躺着一条历经数千年的山岭古道?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条古道还会有几个人去行走,还会有几个人惦记在心?

  走进界首村,还能看到很多建筑于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村头几株参天蔽日的古樟树下,有一个古庙,白墙黑瓦,古风犹存。村中来往的人很少,穿过两条弄堂,才遇见一位老妪。

  由于我们找不到古道的入口,就向这位老妪寻求帮助。在她的指点下,我们在村后的田野里找到了这条古道。古道从村后的田野向山坡上延伸,到了山坳,古道逆着水沟而上。

  在田野和荒山的交界边缘,铺天盖地的甘茅把整个山坳填得严严实实,古道路径突然消失。我们扒开甘茅,从茂密的甘茅丛中“挤”出一个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小径。

  古道沿着山坡北向而上,路旁大多是落叶灌木林,橡子树、南方桦、杜鹃、檵木之类应有尽有。苍翠的马尾松杂生于其间,树冠并不是很大。山腰处还有一片茶油林,林中夹杂着荆棘和荒草,很显然这片油作物经济林已经无人打理。由此看来,这条古道荒废的时间并不是很久。

  据了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来往于这条古道的人还是很多的。如今,交通便捷了,走古道的人越来越少。古道再也没有往日的繁华,已经悄无声息地退出历史舞台。

  山岭西面耸立着一座高山,叫作“高乔山”,是遂开的界山,也是一座名山,在县志上有记载。

  乘风岭顶是一个锅形山口,杂草丛中貌似有类同于关隘、凉亭之类建筑的基础,路旁散落着很多古砖和瓦砾,想必是这些建筑倾覆之后的遗物。

  乘风岭并不高,从界首村到乘风岭顶,仅半个小时的路程。下得岭来,同样是甘茅铺天盖地,从一长溜、一长溜地块石垒成的挡土墙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梯形旱地。

  来到塆心,右侧有一个简易的前后双披水凉亭,砖石混砌的旧墙上,原先的抹灰已经剥落殆尽。亭后的树枝倾覆下来,占据了大半个屋顶,由于墙体早已渗水,墙面上已经长满了杂草,一派荒凉之景。亭子的西侧,有一处泉眼,四周青苔密布,扒开淤积在泉眼里的枯叶,清澈的泉水仍有盈余。

  走到塆底,是一层层梯田。古道沿水沟向下舒展,水沟之上还保留着两座古石桥,桥上布满爬藤,古韵十足。

  再往下就到了连村公路,古道已被公路所替代。前来迎接我们的面包车早已在此等候。我们上了车,往叶村方向走。古道经过叶村。叶村村口的东山上,耸立着大半截古塔,人们称之为“雁塔”。古道看着雁塔诞生,看着雁塔威风八面,又看着雁塔老去。一如古道看着芸芸众生,任由时光夺去万丈豪情。古道虽古,但静默无语。有人走,我就扛;没人走,我就荒。从不邀功,从不沮丧。古道的处世方式,是否能够给人有所启迪?

  (二)

  叶村,是一个大村,拥有770户,2700多个人口,由叶一、叶二、叶三、溪滩、银坑源五个村合并组成,是遂开古道上环境最优、人口最多的村庄。

  叶村原本是叶姓聚居地,北宋时叶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于此,遂名叶村。宋末元初时,余姓由大屋基迁徙到叶村,成为凤山望族。如今走进村庄里,仍然可以看到近十座明清时期的古厅堂,余氏之兴旺可见一斑。

  小溪挨着村中的古道一路东流,到了村口,溪水折向北去。古道边,溪岸旁,十几棵大樟树,叶茂枝繁。叶村朝山东麓有一座骑路凉亭,古时乃来往客旅必经之处。而今,亭外建有通村公路,凉亭失去了往日的功用,亭内堆满了稻桶、秸秆之类的杂物,两头洞开的圆门,空荡荡的,任由南北清风贯穿其间。

  小溪顺流而下两里地是吴村,现已合并到苏家畈村,人口仅有200余人。

  村庄依山傍水,村前一片沃土。古道从吴村中间的弄堂穿行,迎面是幢雕梁画栋的吴氏宗祠。宗祠旁边有一口古井,上面压着一块巨石,很显然这口古井已经弃之不用,巨石乃因安全起见而设。吴村村后有一堵约两米高三米宽的石墙,估计是营造村庄风水的风塍,上面种植数十株柏木,这些柏木看上去年轮已不小了,风塍中段开了一个缺口,通往另一个秘境,那就是传说中的“洪村”。现在这里是一片空地,据传这里曾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洪氏聚居地。然而,这个村庄始建于何时,又为何荡然无存,当地的人谁也说不完整,成了千古之谜。我们沿着村庄附近的山地,试图找寻洪氏先人的墓碑,几经折腾,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离开所谓的“洪村”,我们沿着村旁的沟渠走,北面的山岭就是中界古道上第一座山岭,名叫“桃花岭”。

  这座山岭,还有一个雅称,叫作“小峨眉”,翻过这条岭就是中洲镇李家坞村。岭这边山势较陡,岭那边较为平缓。遗憾的是,这条山岭早已无人问津,路到塆心,就无径可循。古道上已是柴芜丛生,荆棘横陈。但大家还是想一睹桃花岭的风姿,于是我们决定回到中洲镇再走古道。

  (三)

  我们来到了古道位于淳安境内的起点——店门前村。店门前是紧挨着中洲镇的一个临溪的村庄,村前的古石桥通往中洲,石桥还在,路已断头。店门前,顾名思义,这个位于古道开端的小村庄,昔日一定是商铺云集,热闹非凡。而今,虽然很多崭新的楼房改变了古村的村貌,但是在一字排开的古街上,仍然有几栋遗存下来的古建筑。其中有一栋古建筑的门楼上,嵌有非常精致的砖雕图案,可以管见该村昔日的繁华。逆流而上,右侧不远处的山丘下,密集地建有一个叫作“项家卫”的小村庄,拔地而起十数栋三四层楼的现代化民居。

  沿山傍水往里走,很快就到了林家坞村,村庄隐秘在山坳里,村口也建有遍植古木的风塍。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没有走到村子里面去,只是在村口张望了一下,继续往里走。一拐弯,就到了一个叫“碓里”的小村。再往里走,地形分作左右两源。右边进去就是洪塘,据说东晋尚书洪绍的古墓就在那里。左边进去才是过桃花岭必经之处的李家坞。李家坞村四面环山,中间是个小平原。村口如瓶颈,宽约十数米,非常紧密。左右山麓如龙似虎,形胜非同寻常。李家坞古称松山,以满山遍植古松而得名。据传聚居在这里的后裔,皆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宋代富全曾在这里隐居,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

  中界古道穿村而过。村中有一幢老祠堂,可惜仅存半幢。祠堂过廊尽头,有一扇侧门。侧门之上嵌有一块青石匾额,上书“一路福星”四字狂草。据猜测,这道侧门,也是中界古道的必经之处。一路福星,祝愿来往于古道上的客旅,一路顺风,福星相随。可见李家坞的先人宅心仁厚,其好客之情,一览无遗。

  祠堂前方西北角,有一栋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同行的友人告诉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孤岛先生的老家。孤岛先生远在新疆工作,著作等身,被文学界誉为“心灵的圣徒”。李家坞这样一个偏僻小村,出了这么一个大家,不仅是李家坞的骄傲,同样是“遂开古道”上盛开的一朵奇葩。

  穿过密集的民居,终于来到李家坞的村头。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桃花岭下的山谷,阡陌层叠。灰蒙蒙的天空下,通往岭顶的古道若隐若现,晚归的农人,正从这条古道上走回村里。当我再次举起相机,想拍一张桃花岭的暮景,却发现液晶屏幕上显示着一条提示:电池已耗尽,请更换新的电池!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邹楚环 王志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